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

三不知原指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局这三个过程。现用一问三不知,泛指无论怎么问,对方一概不知,含贬意。公元前468年,晋国荀瑶率师伐郑。晋大夫荀寅认为:“君子谋划事情,要把这一件事情的开始、中间经过和最后的结局都考虑周到才能采取行动。现在我们对进攻郑国的这三个方面都一概不知,却贸然采取军事行动,不是很难取胜吗?”

【出典】: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例句】:

明·姚福《清溪暇笔》:“俗语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其他 ①对所问一无所知。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高和《越轨诉讼》:“黑头在警车上就已经想定了,给他来个~,啥也不承认,先拖过去再说,最重要的是汪伯伦的交代材料不能落到这帮人手里。”②对事情采取不过问的冷漠态度。草明《乘风破浪》17:“易大嫂真是精神爽快,过去~的,现下,她忽然把许多事情都揽到自己门下了。”△贬义。多用于一无所知方面。


【词语一问三不知】  成语:一问三不知汉语词典:一问三不知

猜你喜欢

  • 桃梗

    源见“土偶桃梗”。喻飘荡无定的人或物。清黄景仁《杂感》诗:“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亦喻指任人摆布的傀儡。明徐复祚《投梭记.闺情》:“千般恨顿上眉尖,是前生少欠。身如桃梗,命比春纤。”【词语

  • 新妇帏车

    源见“三日新妇”。喻指为官受礼仪拘束的滋味。清王士禛《送杨鄂州职方奉诏安南》诗:“虎头食肉志亦得,新妇帏车安足论!”

  • 风牛

    源见“风马牛不相及”。因雌雄相诱而走失的牛。亦喻毫不相干的事物。南朝 陈徐陵《与杨仆射书》:“方今越裳藐藐,驯雉北飞;肃眘茫茫,风牛南偃。”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倘论践土食毛之谊,于北朝原等风牛。

  • 矍相

    《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郑玄笺:“矍相,地名。”本为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 曲阜市城内阙里西。后借指学宫中习射的场所。《北史.张普惠传》:“乞至九月,备饰尽行,然后奏《狸首

  • 使者星

    同“使臣星”。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诗:“汉宫朝浥仙人露,益部宵占使者星。”

  • 君子可欺以其方

    形容偏信表面上合理的事,结果上当受骗,也比喻坏人利用他人的正直钻空子。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举了一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子产,子产叫管池沼的校人放它到池子里去喂养。校人把鱼煮着吃了,却向子

  • 乳视

    《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按,形天亦作形夭、刑天。古代神话中有这样的传说:形天是被斩首之神,他以两乳当目,肚脐当口,仍不甘失败。

  • 京债

    指封建时代新任命的外官,在赴任之前,为了置办行装,在京城所借的债务。《旧唐书.武宗纪》会昌二年二月,中书奏:“又赴选官人多京债,到任填还,致其贪求,罔不由此。”【词语京债】   汉语大词典:京债

  • 两骖如舞

    见〔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 友王绩

    源见“无功乡”。用以咏醉酒。宋陆游《醉赋》:“书中友王绩,堂上祠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