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丙吉问牛

丙吉问牛

丙吉(?-前55年)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西汉大臣。汉宣帝时任丞相,封博望侯。丙吉常到各地巡视,了解民情。一次到乡间视察,途中遇到百姓间发生群殴,死伤者横陈路旁。丙吉见后,并不过问,随行官吏对此很奇怪。乘车前行又看到有人赶着一头牛,牛吐舌喘气。丙吉吩咐停车,让驾车吏前去询问:“赶这头牛走了几里路?”随员们认为丞相见百姓死伤不问,却去问牛,前后失当。有人去问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伤了人,长安令和京兆尹(京都长安的行政长官)应依法追捕处理,这是他们的职责。而作为丞相,只是考察百官的治绩,在岁末上奏皇帝进行赏罚罢了。对于这类小事,我不应过问。现在正值春季,天气并不热,这头牛并未远行而气喘,这表明气候反常,恐怕对农业生产有所损害,所以我才停车相问。位居三公,要考虑调理阴阳的大事,这正是我这丞相所应担忧的事啊!”属吏们听后,心悦诚服,都认为丙吉能识大体。丞相问牛喘,正是克尽关心国计民生的职责。后因用作称颂官员关心民间疾苦的典故。

【出典】:

汉书》卷74《丙吉传》3147页:“(丞相丙)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例句】:

唐·长孙佐辅《闻韦驸马使君迁拜台州》:“谏虎昔赐骏,安人将问牛。” 唐·邵谒《论政》:“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 唐·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道畅应为蝶,时来必问牛。” 唐·卢延让《逢友人赴阙》:“倚马才高犹爱艺,问牛心在肯容私。” 宋·梅尧臣《依韵和丁元珍寄张圣民》:“诗书每博约,文酒时献酬。其间最达者,今已问喘牛。”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3折:“包待制比问牛的省力气,俺父亲比那教子的少见识。” 元·姚守中《中吕粉蝶儿·牛诉冤》:“见一个宰辅,借问农夫,气喘因何故?听说罢感叹长吁。” 明·刘基《和石末公冬暖》:“祝蜴漫劳遵故事,问牛谁复轸忧心。” 明·李东阳《丙吉问牛》:“不问僵尸问喘牛,春来多少庙廊忧。” 明·徐渭《数年来南雪甚于北》:“吠犬从今无一处,喘牛必问有诸贤。” 清·王摅《寿京江张太夫人》:“尽道相公能问喘,遂令天子至垂裳。” 清·赵翼《庆晴村为尹文端师第五子来镇江握手道故》:“即看今日施行马,犹为先人问喘牛。”


【典源】 《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建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合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今译】 汉宣帝时丙吉任丞相,他经常巡视各地,了解民情。一次,丙吉又出巡,遇见百姓发生冲突,相互殴斗,死伤者横陈路旁,丙吉见了并不过问,属吏对此非常奇怪。乘车前行又碰到有人赶着一头牛,牛吐舌喘气。丙吉马上叫车停下,让御车小吏上前询问:“赶牛走了几里了?”属吏认为人死伤不问而问牛,前后失当,不免问丙吉,丙吉说:“民众斗殴死伤,长安令京兆尹应该查禁追捕,这是他们的职分。作为丞相,只在岁末考察他们的治绩,上奏赏罚而已。我不能管这些小事,在路边过问斗殴,而现在正值春季,天并不很热,牛没远行而气喘,我怕是气候反常,才停车相问。位居三公,要考虑调理阴阳的大事,这正是我应当担忧的啊。”听了这番话,属吏才心悦诚服。

【释义】 后以此典称扬官吏关心民间疾苦; 也借指丞相等高官。

【典形】 丙吉问牛、喘牛、喘牛必问,少阳用事,问喘,问喘牛,问牛喘,路不喘牛,相车问牛喘。

【示例】

〔丙吉问牛〕 唐·邵谒《论政》:“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

〔喘牛〕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郑常墓志铭》:“及驱犀节,乃牧雄州,吏不惊犬,人无喘牛。”

〔喘牛必问〕 明·徐渭《数年来南雪甚于北》:“吠犬从今无一处,喘牛必问有诸贤。”

〔少阳用事〕 唐·李商隐《道士胡君新井碣铬》:“少阳用事,抱莹角以来思; 畏景无阴,踠奔蹄而至止。”

〔问喘〕 清·王摅《寿京江张太夫人》:“尽道相公能问喘,遂令天子至垂裳。”

[问喘牛] 宋·梅尧臣《依韵和丁元珍寄张圣民》:“诗书每博约,文酒时献酬。其间最达者,今已问喘牛。”

〔问牛喘〕 明·李东阳《问喘词》:“道旁死人春不管,丞相停车问牛喘。”


【词语丙吉问牛】  成语:丙吉问牛汉语词典:丙吉问牛

猜你喜欢

  • 分茅胙土

    同“分茅列土”。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后纪》:“数公皆人杰,无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广孝,岂止富贵终其身而已乎!”见“分茅裂土”。《水浒后传》23回:“要甚~! 要甚荫子封妻!不如餐霞吸露,养汞调铅,才

  • 兵贵先声

    《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后因以“兵贵先声”谓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威慑服敌人。唐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况兵贵先声。今发半天下之兵属王,安危成败,在百日之内,何可轻以为寻

  • 鸣钟鼓

    《国语.晋语五》:“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於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因宋人杀君,故鸣钟鼓,告诉诸侯,振兵旅,声势汹汹加以讨伐。后因用

  • 升龙

    源见“乘龙出鼎湖”。乘龙升天。谓皇帝去世。汉张衡《西京赋》:“想升龙于鼎湖,岂时俗之足慕。”【词语升龙】   汉语大词典:升龙

  • 金掌露

    同“金茎露”。唐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诗:“树摇金掌露,庭徙玉楼阴。”

  • 梁鸿

    源见“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后以“梁鸿”喻指丈夫,亦指贤夫。明张煌言《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之一:“尺牍胡然至,寒温不自通……鹿车谁共挽,羞杀是梁鸿。”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

  • 祖鞭

    同“祖生鞭”。唐吴融《登鹳雀楼》诗:“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词语祖鞭】   汉语大词典:祖鞭

  • 蠹书虫

    咬书的害虫,转喻读死书的人。韩愈《杂诗》:“古史散左右,读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閒。”閒同“间”。偏正 比喻读死书的人。唐·韩愈《杂诗》:“岂殊~,生死文字间。”△比喻死读书。【词语蠹书虫】

  • 坎井

    源见“井蛙”。浅井。借指很小的活动范围。表示见闻不广。清赵执信《始见海》诗:“半生在坎井,跬步临津涯。”【词语坎井】   汉语大词典:坎井

  • 孟林笋

    源见“孟宗泣笋”。称扬孝亲美行。金段成己《苏氏承颜堂》诗:“茁哉冬生孟林笋,圉焉日出姜泉鱼。”【词语孟林笋】   汉语大词典:孟林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