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使臣星

使臣星

后汉书.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后因称朝廷使者为“使臣星”。唐王维《送邢桂州》诗:“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典源】 《艺文类聚》卷一引 《李郃传》 曰:“公好天文之术,和帝遣使者观风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郃露坐,问二人曰:‘君发京师,宁知二使何时发?’二人惊问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来向益部。’”《后汉书·方术列传·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向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今译】 后汉李郃,南郑人,精通天文星占之术,在县里任幕门候吏。汉和帝即位,派遣使者去各地视察民风,都是便服单行,分别前往州县。有两位使者前往益州 (今四川一带),走到南郑,往在馆舍里。当时正是夏天,夜里在院中乘凉,李郃问两人:“二位从京师来,知道朝廷派两位使者来吗?”两人惊愕,互相看了看说:“没听说,你怎么知道?”李郃指着天上的星说:“有两个使星向益州分野移动,因此我知道了。”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朝廷使臣; 也用以借指入蜀的人。

【典形】 策马随星、二星、寒星伴使车、两星使、入蜀星、使车星、使臣星、使星、使者星、星车、星使、星是使、星文动九霄、星轺、驿骑如星、万里星随、流星汉使尊、星随使者车、使星鞍、两使车、星使双飞。

【示例】

〔策马随星〕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相风待赋,承露须铭,乘舟相日,策马随星。”

〔二星〕 唐·骆宾王《秋日饯麴录事使西州序》:“五日之趣,未淹兰籍之娱; 二星之辉,行照葱河之境。”

〔寒星伴使车〕 唐·李冶《寄校书七兄》:“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两星使〕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七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入蜀星〕 宋·苏轼《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须烦凌云手,去作入蜀星。”

〔使车星〕 宋·范成大《送赵从善少卿将漕淮东》:“玉笋风标右汉廷,起家聊直使车星。”

〔使臣星〕 唐·王维《送邢桂州》:“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使星〕 宋·崔遵度《属疾》:“使星方屡降,客辖未容投。”

〔使者星〕 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汉宫朝浥仙人露,益部宵占使者星。”

〔星车〕 清·赵执信《赠李生》:“待我乘星车,请子理烟棹。”

〔星使〕 唐·刘长卿《贾侍御自会稽使回》:“江上逢星使,南来自会稽。”

〔星文动九霄〕 宋·杨亿《梁舍人奉使巴中》:“紫垣遣使非常例,应有星文动九霄。”

〔星轺〕 元·萨都拉《和马伯庸》:“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

〔驿骑如星〕 唐·杜牧《闻开江相国宋下世》:“权门阴进夺移才,驿骑如星堕峡来。”


【词语使臣星】   汉语词典:使臣星

猜你喜欢

  • 屋上建瓴

    从屋顶上往下倒瓶子里的水。形容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宋 苏轼《徐州上皇帝书》:“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驺发,突骑云纵,真若屋上建瓴水也。”参见“高屋建瓴”。

  • 莼鱼兴

    同“莼鲈引兴”。清龚翔麟《台城路.送桐城张先生予告归里》词:“秋风纵有莼鱼兴,纶扉肯教轻去?”

  • 商瞿得子

    同“商瞿庆迟”。清毛奇龄《立春日大敬生男赋贺》诗之二:“韦氏遗经方有待,商瞿得子未全迟。”

  • 锦帐郎

    《后汉书.钟离意传》附《药松传》注:“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夜随时改易。’”汉时典制,凡尚书郎入直,官供新锦被、帷帐、枕等。后遂用为

  • 梅梁

    参见:龙化庙梁【词语梅梁】   汉语大词典:梅梁

  • 穿针戏

    源见“乞巧”。指旧俗七月七日夜妇女穿七孔针为戏,以为可从织女星求得智巧。唐沈亚之《为人撰乞巧文》:“邯郸人妓妇李容子,七夕祀织女,作穿针戏。”【词语穿针戏】   汉语大词典:穿针戏

  • 螘斗

    同“蚁斗”。螘,同“蚁”。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世事如病耳,螘斗作牛闻。”

  • 仰天大笑出门去

    形容为了建功立业,豪情满怀地离家出行。语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韦皋)自己背上行

  • 宋都鶂

    源见“六鹢风”。指遇风而退之鸟。唐李群玉《送魏珪觐省》诗:“未折月中枝,宁随宋都鶂。”

  • 以义割恩

    和“大义灭亲”的意思相近。指为了大义,而割断私恩。《汉书.孝成赵皇后传》:“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颜师古注:“言以义割恩也。”偏正 义,道义。用大义割绝私恩。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汉书·孝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