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功人功狗

功人功狗

指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对萧何及其他群臣论功封赏时之比喻。后以此典比喻有功的谋臣将领。萧何(?——前193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县主吏掾(yuàn院,主管总务、人事,与闻政务的属员)。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萧何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诸将都忙于分取府库财物,萧何收取秦王朝之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之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之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今陕西中部地区),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既已杀死项羽,平定了天下,就当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一年多对每人立功等级不能决定下来。刘邦以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cuó矬,今河南永城西)侯,享受之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执锐利武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数十回合,攻城略地,功劳大大小小各不相等。而今萧何还没有前线作战的汗马功劳,只是操持文墨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刘邦问:“大家知道打猎吗?”群臣回答:“知道。”又问:“知道猎狗吗?”回答:“知道。”刘邦说:“打猎,追逐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开系狗绳,指示野兽所在的是人。如今大家只能捕捉到野兽,功劳像猎狗。至于萧何,放开系狗绳,指示猎取目标,功劳如猎人。况且,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一家多的也不过两、三人。而今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跟随我作战,这个功劳是不可以忘记的。”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了。此典又作“猎犬方劳指”、“狗功”、“纵狗殊有功”、“功狗”。

【出典】:

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2015、2016页:“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pī批,通“披”)坚持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倒)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放开系猎狗绳)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例句】:

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猎犬方劳指,神龟可避渔。” 宋·苏轼《和陶杂诗》之三:“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明·高启《走狗塘》:“君不见汉皇纵狗殊有功,逐兔直到乌江东。” 清·王昙《留侯祠》:“功人功狗两无益,徒受亭公谩骂名。” 清·黄任《彭城道中》:“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


【典源】 《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cuo) 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汉书·萧何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群臣,以萧何功为最高,封侯并食大县。其他功臣认为他们身历百战,攻城夺地,而萧何从未征战,没有战功,只靠笔墨议论,功劳反在他们之上,不服。刘邦说:“诸君知道打猎吗?”群臣答:“知道。”又问:“知道猎狗吗?”答:“知道。”刘邦说:“打猎,追杀野兽狡兔的是狗,而发现指示野兽所在的,是人。现在诸君只会猎取走兽,是有功的狗。而萧何的作用是发现指示走兽,是有功的人。”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有功的谋臣将领。

【典形】 功狗、功人功狗、狗功、猎犬方劳指、纵狗殊有功。

【示例】

〔功狗〕 清·黄任《彭城道中》:“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

〔功人功狗〕 清·王昙《留侯祠》:“功人功狗两无益,徒受亭公谩骂名。”

〔狗功〕 宋·苏轼《和陶杂诗》之三:“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猎犬方劳指〕 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猎犬方劳指,神龟可避渔。”

〔纵狗殊有功〕明·高启《走狗塘》:“君不见汉皇纵狗殊有功,逐兔直到乌江东。”


猜你喜欢

  • 索隐行怪

    求索隐暗的事情,做着怪迂的行径,以求名声。《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颜师古注:“《礼记》载孔子之言。索隐,求索隐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并列 探索隐晦的事理,

  • 吞彩凤

    同“吞鸟”。唐李商隐《偶成转句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吞彩凤。”

  • 函谷借晓

    源见“鸡鸣狗盗”。谓以卑微技能脱身。唐 刘兼《晨鸡》诗:“淮南也伴升仙犬,函谷曾容借晓人。”

  • 不平则鸣

    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事物碰到不平就会发出声响。后用来比喻人遇到不平的事情,必然要奋起有所申诉和陈述。连动 对不公平的事情发出不满的呼声。语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

  • 狮吼

    源见“河东狮子吼”。喻悍妻怒骂。《再生缘》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说,朕亦低头怕尔强。”【词语狮吼】   汉语大词典:狮吼

  • 水至不去

    源见“尾生抱柱”。谓忠于爱情,坚守信约。唐李白《秦女卷衣》诗:“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 灵蛇珠

    源见“隋侯之珠”。比喻锦绣文才。清黄宗羲《寿李杲堂五十序》:“而当日所为之文章,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者,竟不异虫欢鸟聒,过耳已泯。”【词语灵蛇珠】   汉语大词典:灵蛇珠

  • 袒裼裸裎

    《孟子.公孙丑上》:“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袒裼(tǎnxī):露臂,指脱去上衣,露出内衣。裸裎(luǒchéng):裸露身体。“袒裼裸裎”,意谓赤身露体。形容极其粗野无礼。宋.陈亮《送叔

  • 稷下徒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髠、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稷下,地名。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北,古

  • 资格

    《新唐书.选举志下》:“开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资,原指地位、经历等;格,原指政府制订官员除授或升迁所应依据的法令条例。后以“资格”泛指经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