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

忾,愤恨,愤怒。同仇敌忾,指共同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愤怒。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率师攻楚,长驱直入,七战破郢,楚昭王逃亡在外,楚臣申包胥步行至秦国首都咸阳,于宫门外痛器七天七夜,使得秦康公十分感动,为赋《无衣》,答应出兵相助。诗中称,谁说当兵无衣穿,我和你共穿一件袍。国家发兵去作战,咱们来修戈和矛,共同把敌人来打倒。又公元前623年,卫国宁武子出使鲁国。鲁文公设宴招待并在宴会上不适当地演奏周天子招待诸侯的乐曲,因此宁武子没有赋诗回答。鲁文公派人私下加以探问,宁武子告诉他,《湛露》是天子宴享诸侯之乐,表示诸侯应对天子效命,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敌人,而且献上自己的功劳。……现在我来通使贵国,以保持两国友好,承君王赐宴,岂敢以诸侯自居,触犯大礼以自取罪过。

【出典】: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例句】:

左传·文公四年》:“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于大礼以自取戾?’”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讷亲》:“金川云小丑,而老师糜饷,克捷无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清·魏源《寰海十首》之十:“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


并列 同仇,共同对敌。忾,愤恨。怀着同样的仇恨共同对敌。语本《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又《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人所忾而献其功。”蔡敦祺《林则徐》(上):“虽说船坚炮利,但若我大清官民~,拼死一战,不令登岸,他船上水尽粮绝,不用我军杀他他渴也渴死,饿也饿死了。”※忾,不读作qì。△褒义。多用于对敌斗争方面。→同心戮力 ↔同室操戈。也作“敌忾同仇”。


同仇敌忾”表示对敌人共同一致地仇恨与愤怒。

“同仇”,共同仇恨,这很明白。为什么说同仇 “敌忾”呢? “敌忾”何义?

“忾”,从心、从气,谓气满胸臆,引申有 “愤怒”义。《说文·心部》: “忾,大息貌。”段注: “大息者,呼吸之大者也。”人在激愤时,呼吸急促,故有 “大息”的样态,这便是 “忾”所表示的意义。

左传·文公四年》: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杜预注:“敌,犹当也; 忾,恨怒也。”知 “敌忾”为 “当恨怒”之义。

同仇敌忾”简言之为 “同仇当愤怒”。此语中 “敌”非 “仇敌”义,乃 “应当”义。


【词语同仇敌忾】  成语:同仇敌忾汉语词典:同仇敌忾

猜你喜欢

  • 五株封

    同“大夫松”。唐陆贽《禁中春松》诗:“愿符千载寿,不羡五株封。”

  • 毕逋

    《后汉书.五行志一》:“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毕逋,乌尾摆动的样子。后以“毕逋”为乌鸦的别称。唐顾况《乌夜啼》诗之一:“毕逋发刺月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清曹寅《

  • 大刀环

    同“大刀头”。清徐锡麟《出塞》诗:“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 曳裾王门

    曳(yè叶):拖。裾(jū居):外衣的大襟。“曳裾”就是长襟拖地。“曳裾王门”描绘了出入王侯之门的形象,齐(治今山东临淄)人邹阳,善文辩。初从吴王刘濞(bì必),写有《上吴王书》,劝刘濞不要起兵叛汉。

  • 老而不死

    同“老而不死是为贼”。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使其间稍伏机心,略藏匕首,造物且诛之夺之不暇,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犹得徉狂自肆于笔墨之林哉!”【词语老而不死】  成语:老而不死汉语大词典:老而不

  • 安款段

    源见“跕鸢”。谓安于低位平常生活。清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自言安款段,何意辱干呫!”

  • 一江铁锁

    源见“铁锁横江”。指无效的防御手段。清舒位《梅花岭吊史阁部》诗:“一江铁锁不遮拦,十里珠帘尽更改。”

  • 击楫誓中流

    同“击楫中流”。宋范成大《次韵袁起岩提刑游金焦二山》诗之一:“别有英雄怀古意,他年击楫誓中流。”

  • 青衫司马

    源见“司马青衫”。指失意的官吏。宋辛弃疾《鹧鸪天.郑厚卿席上谢余伯山》词:“看遗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清陈维崧《百字令》词:“今日白发何堪,青衫司马,仍会秋娘宅。”【词语青衫司马】  成语:青

  • 拔本塞原

    并列 背弃本原。《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描写背弃根本。也作“拔本塞源”。【词语拔本塞原】  成语:拔本塞原汉语大词典:拔本塞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