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原作“于乎哀哉”,为伤痛之辞。旧时祭文中常用以对死者的悲悼。后亦借以指死亡或事情完结,含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诗经》里有首讽刺周幽王的诗,诗人看到国势衰败,回忆西周初年的鼎盛局面时说,从前祖先受天命,有召公这样的好臣子,一日开疆一百里,如今呀,一天失去一百里。伤心啊!今天的人啊,不尊重旧有的老臣。

【出典】:

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例句】: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 鲁迅《集外集·选本》:“不过这类的辩论,照例是不会有结果的。……往复几回之后,而问题于是呜呼哀哉了。”


并列 呜呼,文言叹词。哉,文言语气词。泛指悲哀。语出《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 维今文人,不尚有旧。”后来常用于对死者表示哀悼。多用于祭文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逢时不祥!”现在多用于幽默口吻,表示坏人死了或事情完结。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好几回检查身体,没有死症,不至于~是明明白白的。”△多用于表示悲哀方面。也作“於乎哀哉”。


解释本为表示对死者哀悼的悲痛之辞。现多用来表示死亡或事情完结,有时含诙谐或讽刺意味。

出处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早年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但不为当时的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专心编修《诗》《书》《礼》《乐》《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死了。鲁哀公致悼词说:“上天不善,不肯留下他这样一位国老,让他捍卫我居于王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疾。哎哟!真是悲哀啊!仲尼先生啊,你这样一走,我就失去了约束提高自己的榜样。”

近义一命呜呼

例句

秦邦业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得老病发了,三五日,便呜呼哀哉了。


【词语呜呼哀哉】  成语:呜呼哀哉汉语词典:呜呼哀哉

猜你喜欢

  • 吕虔佩刀

    源见“吕虔刀”。谓担当重任。唐李瀚《蒙求》:“雷焕送剑,吕虔佩刀。”【典源】《艺文类聚》卷六十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曰:“初,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

  • 高义薄云

    薄:迫近。原指文章的义理很高,迫近云天。后主要用来形容情深义重。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后阐述了对以前各著名文人词赋家的看法,他说:“自周王朝衰微以来,文学英俊辈出,屈原、宋玉开一代先河,贾谊、司马相

  • 化鸱为凤

    《后汉书.仇览传》:“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后以“化鸱为凤”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

  • 孔席墨突

    汉.班固《答宾戏》:“夫德不得身后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彰。是以圣人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淮南子.修务训》作“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席,指坐席。突,灶突,烟囱。黔,黑。席不暖,突

  • 绛纱帷

    同“绛帐”。宋钱惟演《休沐端居有怀希圣少卿学士》诗:“只待觚棱照初旭,横经还集绛纱帷。”

  • 楚材杞梓

    同“楚材”。清祁寯藻《喜闻黄州克复即贺雷少泉》诗:“楚材杞梓归开府,鄂渚旌旗据上游。”

  • 白马望吴门

    同“白马之望”。明袁宏道《出燕别大哥三哥》诗:“白马望吴门,惨淡无边际。”

  • 枝条如此

    源见“桓公柳”。喻时光流逝,年华易失。宋马廷鸾《沁园春.为洁堂寿》词:“笑桓大将军,枝条如此,陶潜处士,门巷归兮。”

  • 梦鹿

    源见“蕉鹿梦”。喻指得失无常。明文徵明《赵丽卿侍御邀游冶城》诗:“有客樽前谈梦鹿,何人天际慕飞鸿?”【词语梦鹿】   汉语大词典:梦鹿

  • 毛发倒竖

    愤怒或惊惧、寒栗的样子。《三国演义》二○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齿嚼唇,满口流血。”《红楼梦》七五回:“看那月色时,也淡淡的,不似先前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主谓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