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

指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大军重重围困于走投无路之窘境。后以此典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秦末楚、汉相争,公元前203年,汉刘邦派韩信率领四十万大军围歼楚军。韩信布置了十面埋伏,把项羽楚军包围在垓(gāi该)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包围。晚上听到汉军营里从四面传来楚地流行之歌声,项羽大惊,推想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以为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此典又作“楚歌”、“鸡鸣楚地尽”、“楚歌四合”、“楚歌四面”、“四面歌残”。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333页:“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集解》应劭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

【例句】:

北周·庾信《咏怀》之四:“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庾信《拟咏怀》:“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唐·李白《拟恨赋》:“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清·秋瑾《满江红》:“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茅盾《子夜》:“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想来当真没有多大把握够冲得出去。” 郭明伦、张重天《冀鲁春秋》:“要利用这个胶着形势,再调动几路保安部队上来,让姚辉尝尝‘四面楚歌’的滋味。”


偏正 四面八方都是楚地的歌声。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蔡东藩《五代史演义》:“好容易过了一宵,才见天明,又听得城外喧声,一齐趋集,好似那霸王被困,~。”△多用于描写处境方面。→腹背受敌 势孤计穷 危机四伏 ↔歌舞升平 百万雄师


【典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 (gai)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注: 应劭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

【今译】 秦亡后,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天下,最后项羽败退驻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军队将其重重包围。刘邦采用张良计策,让士兵唱起楚歌。夜里,项羽听到四面都唱楚国的鸡鸣歌,大吃一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尽占楚地了吗?为什么他们中楚国人这样多呢!”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孤立危急,四面受敌的处境。

【典形】 楚歌、楚歌四合、楚歌四面、鸡鸣楚地尽、四面歌残、楚帐夜闻歌。

【示例】

〔楚歌〕 北周·庾信《咏怀》之四:“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楚歌四合〕 唐·李白 《拟恨赋》:“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楚歌四面〕 清·郑燮《项羽》:“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鸡鸣楚地尽〕 北周·庾信《拟咏怀》:“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四面歌残〕 清·秋瑾《满江红》:“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词语四面楚歌】  成语:四面楚歌汉语词典:四面楚歌

猜你喜欢

  • 旧阿蒙

    源见“吴下阿蒙”。借指学识浅陋的人。元许谦《萧兄临行索诗即席赋赠》:“我愧今原宪,君非旧阿蒙。”

  • 扬州梦

    唐.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后人多用此典喻对往日快乐时光的回忆。元代石子章〔仙吕.八声甘州〕《混江龙》:“十年往事,也曾一梦到扬州。”【典源

  • 屈产之乘

    屈: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北;一说屈产为古地名,在今山西省石楼县。屈产之乘:即屈地所产的良马。《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

  • 一劳永逸

    亦作“一劳久逸”。谓辛劳一时而可以得到长远的好处或永久的安逸。汉代班固《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述补 辛苦一次,把

  • 黄歇三千客

    源见“三千珠履”。指权门众多的门客。黄歇,春申君名。元丁鹤年《自咏》之二:“生惭黄歇三千客,死慕田横五百人。”

  • 屈子行吟

    《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流放),游于江(指沅江)潭(深水坑,常德沅水旁有九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斯,这里,指江边潭畔)?’屈原曰:‘举世

  • 池鱼堂燕

    源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处堂燕雀”。比喻因其处境而极易受祸害的人。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俺来此携琴访友,并不曾留涟夜晓。无端的池鱼堂燕一时烧。”并列 比喻囿于其中,无辜受祸。清·孔尚任《桃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后人赞为“天然奇偶”(杨慎《词品》)

  • 海成田

    同“沧海桑田”。清顾炎武《前诗意未有竟再赋四章》之一:“濩落人间七十年,年来三见海成田。”

  • 太仓梯米

    《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太仓乎!”太仓:古时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稊米:小米。原谓指太仓中的一粒谷子。比喻极其渺小,微不足道。《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我们已写了知单去,知会各同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