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太乙燃藜

太乙燃藜

源见“青藜照阁”。借指勤学苦读。清钱谦益《棹歌十首为豫章刘远公题扁舟江上图》诗:“卯金之子有文章,太乙燃藜下取将。”


【典源】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 (tan) 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 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太平广记》卷一六一亦引,作“太乙之精”。

【今译】 汉成帝末年,刘向在朝廷收藏典籍的天禄阁校书,每日专精竭虑。一天夜里,有一黄衣老人拄青藜杖进入阁内,见刘向在昏暗中独自诵读,便吹杖出火照明,向刘向讲述天地开辟之事,并传授《洪范五行》等古代典文,刘向担心记忆有所疏漏,就撕下衣裳、衣带,记下所言,老人直到天亮才离去。刘向请问老人姓名,老人称自己是天上太一 (一作“乙”) 之精,天帝听说下界有刘姓 (金卯隐指“刘〔劉〕”) 子弟博学,因而前来观看。又取出天文地图之书,再授刘向。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夜读或勤学;也用以形容得高人传授。

【典形】 藜杖有青烟、青藜独照、青藜火、青藜杖、然藜太乙、燃天禄字、太乙燃藜、天禄杖、星精款阁、照藜、烛青藜、藜头烬、植青藜、青藜照。

【示例】

〔藜杖有青烟〕 明·李东阳《答明仲次韵》:“怪底相逢语言别,夜来藜杖有青烟。”

〔青藜独照〕 宋·王安石《上元戏呈刘贡父》:“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青藜火〕 宋·苏轼《和陶读〈山海经〉》之四:“安知青藜火,丈人非中黄。”

〔青藜杖〕 明·高启 《明月舟》:“嗟予未识青藜杖,愿借舟中卧读书。”

〔然藜太乙〕 清·黄景仁《元夜独登天桥酒楼醉歌》:“然藜太乙游傍谁,吃齑宰相何人哉?”

〔燃天禄字〕 明·徐渭 《藜》:“多事去燃天禄字,安鸠来过老人眉。”

〔太乙燃藜〕清·钱谦益《棹歌十首为豫章刘远公题》之二:“卯金之子有文章,太乙燃藜下取将。”

〔天禄杖〕 清·郑鉽《夜光木歌》:“尔胡不学天禄杖,刘向阁中伴书幌。”

〔星精款阁〕 清·程先贞 《还山春事》:“星精款阁惭刘向,仙侣移舟愧李膺。”

〔照藜〕 清·顾炎武《酬归祚明等四子》:“问字谁供酒? 繙书独照藜。”

〔烛青藜〕 宋·杨万里《辞免赣州得祠进职谢表》:“烛青藜而谈古,岂复与英俊游?”


【词语太乙燃藜】   汉语词典:太乙燃藜

猜你喜欢

  • 连理

    同“连理枝”。《儿女英雄传》二六回:“便是我替姐姐打算,四海虽大,九州虽广,你除玉郎一人之外,也断合第二个结不得连理。”【词语连理】   汉语大词典:连理

  • 引光夜凿

    源见“凿壁偷光”。谓穷士勤学。元 柯丹丘《荆钗记.会讲》:“刺股悬头曾努力,引光夜凿匡衡壁。”

  • 裁锦

    《左传.襄公三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子皮要让尹何治理封邑,子产(春秋郑国贤大夫)不同意,并用美

  • 石户农

    《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返也。”后因以“石户农”指称高士。清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其南邻北舍谁与相过从?痀瘘丈人

  • 鱼刀

    晋代范文用两条鲤鱼变成的石头冶炼成的宝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水经.温水注》:晋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师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曰:‘将

  • 鱼去乙

    《礼记.内则》:“鱼去乙。”东汉.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晋.郭璞注:“此皆似篆书字,因以名

  • 木偶乘流

    源见“土偶桃梗”。比喻飘荡无定。唐骆宾王《浮槎》诗序:“泛泛然若木偶之乘流,迷不知其所适也。”

  • 老大嫁作商人妇

    原指歌女年纪大了,姿色衰减,只好嫁给重利轻别的商人为妻。 后多用以比喻事物衰败,日趋下坡。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

  • 书剑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从小胸有抱负,气度不

  • 留舌示妻

    源见“张仪舌”。借指仕途受挫才干尚存,不气馁。唐李白《赠范金卿》诗之一:“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