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

象坐在插了针的毡子上。形容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典出晋杜锡之事迹。杜锡字世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杜预之子,少有盛名,累迁太子中舍人。赵王伦篡位时,以之为治书御史,晋惠帝司马衷复位,迁吏部郎、尚书左丞。他性格刚烈忠直,在任太子中舍人时屡次劝谏愍怀太子司马炽,言辞恺切,太子不仅不听,还很厌恶他,把针放在杜锡常坐的毡子上,结果刺得他流血。

【出典】:

晋书》1033页《杜锡传》卷34:“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例句】: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听得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官司行文书各处追捕,小弟闻得如坐针毡,连连写了十数封书去贵庄问信,不知曾到也不?”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却说三巧儿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针毡,一闻得退衙,便迎住问个消息。”


述宾 好像坐在插了针的垫子上。比喻心神不宁,坐立不安。语本《晋书·杜锡传》:“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在下夹在两档子当中,左右不敢得罪,前后不敢错步,白日~,黑夜祸福难测……”△多用于描写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忐忑不安 如芒在背 ↔泰然自若 谈笑自若 安之若素 若无其事。也作“日坐针毡”。


解释针毡:里面放有钢针的毡垫。比喻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晋书·杜锡传》:“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杜锡是西晋时期的大臣,年少时就很有名望。最初作长沙王司马乂的文学(官名,相当于教官、老师),后来当了愍怀太子身边传宣诏命、以备顾问的中书舍人。愍怀太子小的时候非常聪明,很得爷爷晋武帝司马炎的喜爱,父亲司马衷继位后,皇后贾南风因为愍怀太子不是自己亲生,就想破坏他继位的资格。贾后故意唆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变得学业荒疏,性格顽戾,浪荡不羁。杜锡性情耿直忠烈,多次劝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以至于太子见到他都发愁。后来,太子就在杜锡常坐之处的毡垫中放上了钢针,把杜锡扎出了血。太子不学无术,他模仿屠夫外公在宫中卖肉,又在宫中设立市场,销售菜蔬鸡鸭米面等杂货,从中渔利。贾后在时机成熟后,派人将愍怀太子骗入宫中灌醉,让他抄写下贾后自己拟就的谋反文告。司马衷看到文告,勃然大怒,废掉了愍怀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的资格,驱逐到许昌居住。第二年,贾后又派人到许昌杀死了愍怀太子。

近义坐立不安

反义安闲自在

例句

他一会儿望望电话机,一会儿望望门,魂不守舍,如坐针毡。


【词语如坐针毡】  成语:如坐针毡汉语词典:如坐针毡

猜你喜欢

  • 柳毅传书

    唐.李朝威《柳毅传》:“柳毅下第归湘滨,至泾阳,见妇人牧羊,曰:‘妾洞庭龙君小女,嫁泾川次子,为婵妾所惑,毁黜至此。闻君将还,托寄尺书。’”柳毅将书信传交洞庭君,龙女因而获救,后两人结为夫妻。原为传说

  • 争臣

    一作“诤臣”,能直言谏君之过以保卫国家的臣子。《荀子.子道》:“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国,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词语争臣】   汉语大词典:

  • 宠贲

    《易.贲》:“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曰:“贲饰丘陵,以为园圃隐士之象也。五为王位,体中履和,勤贤之主,尊道之君也。”后儒多理解为在上位者礼贤下士,聘用贤人之意,故以“宠贲”为征聘的荣

  • 老汉滨

    《后汉书.荀叔传》附《荀爽传》:“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东汉颍川颍阳人荀爽,字慈明,为避党锢之祸,曾隐遁汉水之滨十余年,专门著述,遂为大儒。后用为隐遁之典

  • 染指于鼎

    比喻占取非所应得利益。公元前605年,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甲鱼。当时郑国大夫公子宋、公子家二人正在入朝,突然,公子宋的食指跳动不已,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发生这种情况,一定会尝到新奇的美味。等到进朝

  • 楚琴悲

    源见“南冠楚囚”。表示怀土思国,郁郁难欢。北周庾信《和张侍中述怀》:“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薄。”

  • 凤台

    同“凤女台”。南朝 宋鲍照《升天行》:“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唐黄滔《催妆》诗:“吹箫不是神仙曲,争引秦娥下凤台。”亦泛指华美的楼台。南朝 陈张正见《门有车马客行》:“舞袖飘金谷,歌声绕凤台。”【

  • 投笔从军

    同“投笔从戎”。清查慎行《留别仲弟德尹》诗之一:“虎头分少封侯骨,投笔聊从万里军。”

  • 牵衣

    同“牵裾”。清 黄鷟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词语牵衣】   汉语大词典:牵衣

  • 练光乱马

    东汉.王充《论衡》卷四《书虚》:“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昌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与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