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卞庄子刺虎”。谓两强相争,为第三者所利用。郭孝成《民国各团体之组织》四节:“惟同国推刃,自相靡敝,久而不解,两虎之噬,恐利卞庄之刺。”
《后汉书.刘盆子传》:东汉建武元年,赤眉军方阳劝樊崇:“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崇等以为然……前及郑,乃相与议曰:‘今迫近长安……当求刘氏共尊立之。’六月,遂立盆子为帝,自号建世元年。”“盆子时年十
源见“三神山”。指仙境。宋赵鼎《好事近.再和》词:“却道醉乡深处,是三山神阙。”
唐卢仝《访含曦上人》诗:“三入寺,曦未来。辘轳无人井百尺,渴心归去生尘埃。”后以“渴尘”谓思友心切。明李东阳《赐藕》诗:“郭北芳菲怀故里,江南风味忆西湖。渴尘此夜消应尽,未羡金茎与玉壶。”【词语渴尘】
唐李白《醉后赠王历阳》诗:“书秃千兔笔,诗裁两牛腰。”王琦注:“言其卷大如牛腰也。”后因以“牛腰卷”喻诗文数量之多。清赵翼《题程前川三百首梅花诗本》诗:“由来诗人争大名,必创奇观世无偶。叩门示我牛腰卷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通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原是晋代高僧慧远劝勉弟子珍惜年轻时光好学勿惰,后用
易:交换。析:分解。骸:骨头。炊:烧火做饭。 交换亲生的儿女吃,分解尸体的骸骨烧。 形容大灾之年或久受围困时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象。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之。”《淮南子
同“云泥之别”。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古拓二种之比较》:“举与民国八年上海艺苑真赏社所印行安氏别本相比较,固大有云泥之差,而视‘天一阁本’亦远有上下床之别。”见“云泥之别”。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古拓二种
青,青色;蓝,提炼青色的蓝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超越前人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原文大意是,学习是不可以中途停止的。青色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却比蓝草色更浓重;冰凌,是水结成的,但却
须臾:片刻。 片刻也不能离开。 形容迫切需要。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旧唐书.礼仪志一》:“是知礼者,品汇之璿衡,人伦之绳墨,失之者辱,得之者荣,造物已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