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唾面自干”。谓待人宽容忍让。明李东阳《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面受娄公唾,身无董氏弦。”
“曰若稽古”是《书.尧典》的首句。稽古:考古。汉代经学家解说这四个字,用了三万字,是汉代经学烦琐的著名例子。《汉书.艺文志.六艺略》颜师古注引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
同“攀辕卧辙”。宋史浩《点绛唇》词:“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沸天箫鼓,笑拥锋车去。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词语卧辙攀辕】 成语:卧辙攀辕汉语大词典:卧辙攀辕
同“椒房”。南朝 梁江淹《建平王太后周氏行状》:“躬谨兰闺,身㧑椒第。”【词语椒第】 汉语大词典:椒第
老生:年老书生。常谭:平常的言论。老书生常固执己见,习而不变,故对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话称作“老生常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谭,亦作“谈”。见“老生常谈”。【词语老生常谭】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〇:“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本是改恶从善的佛语。后比喻只要真心改恶从善,立即可变成好人。亦作“飏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立便成佛”。鲁迅《准风
《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齐国人)问孟子有无“舜为天子,尧率诸侯北面称臣”的事。孟子认为咸丘蒙的问题纯系无稽之谈,故用“齐国东鄙野人之语”指出问题的
《汉书》卷七十一《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汉代儒生的服饰是宽袍大带。后遂用为咏儒生之典。唐.韦承贻《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诗:“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
同“祁奚举子”。午,祁奚之子。宋钱易《南部新书》戊:“祁奚举午,义不胜私。”见“祁奚之举”。宋·钱易《南部新书》戊:“张说为左相,知京官考其子,均任中书舍人,特注之曰:‘父教子忠,古之善训;~,义不胜
源见“曾参杀人”。谓谗言一多,使人惑乱。三国 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间,不辨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