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寻章摘句

寻章摘句

指从现成的书本中截取词句来堆砌辞藻,而忽略文章的内容。公元219年,吴主孙权以计袭杀关羽,据荆州。不久,刘备亲率倾国之兵攻吴。孙权派赵咨求救于曹魏。魏文帝曹丕问赵咨:“吴主喜欢读书吗?”赵咨回答说:“吴王公务繁忙,但每有闲暇,总是博览书传史籍,吸取其中的精华,不象迂腐的书生那样只会截取词句,而忽略文章的主旨。”

【出典】: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引《吴书》卷47第1123页:“(文帝)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虽有余间,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例句】:

唐·杨炯《常州刺史伯父乐平杨公墓志铭》:“博观史籍,不学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唐·刘宪《上东宫劝学启》:“常人读书,拟于爵禄,事须精熟,乃堪试练;殿下居副君之位,有绝世之才,岂假寻章摘句哉!盖应略知大意而已。”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并列 寻,寻找;摘,摘录。指读书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专务词句,不切实用。《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而已。”唐·李贺《南园》:“~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杨沫《青春之歌》:“他抱出书本,挨在道静身边~地读起来。”△常用于读书、写作方面。也作“摘句寻章”。


解释搜求、摘取片断的词句。指读书或写作只注意词句,不把握全文的主旨。也指写作时套用前人的章法、词句。

出处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引《吴书》:“(孙权)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随后率领蜀军攻打东吴,其势凶猛,不可阻挡。吴主孙权派陆逊为都督,率领大将朱然、潘璋等来抵御,同时派遣都尉赵咨到曹魏探听情况,寻求支持。赵咨博闻多识,应对辩捷,到了曹魏,曹丕也喜欢他,就跟他开玩笑:“吴王大概也懂一点学问吧?”赵咨回答说:“吴王巡游在江上的战船有上万艘,穿着盔甲的武士有一百万,他一心向学,志在学习匡救天下的方法,所以一旦有空闲的时间,就博览群书,学习其中独特的方法,不像那些读死书的书生,只搜求摘取片断词句、只注意文字的推求,而忽略大的内容和思想。”赵咨这次出使,不亢不卑,有理有节,得到了曹魏各层人士的尊敬。

在赵咨的斡旋下,曹魏暂时对孙吴表示出友好的姿态。孙吴解除了北方边境的担忧,全力以赴对付西来的刘备大军。由于刘备求战心切、不谙兵法,被陆逊找到机会,火烧连营,蜀军最终大败而还。

例句

写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只寻章摘句是没有用的。


【词语寻章摘句】  成语:寻章摘句汉语词典:寻章摘句

猜你喜欢

  • 子猷偏爱

    同“子猷惜此君”。唐 刘兼《新竹》诗:“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 胶庠

    《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郑玄注:“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又《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周时称大学为胶,称小学为庠。后世以“胶庠”通称学校。《梁书.

  • 子房

    参见:子房筹【词语子房】   汉语大词典:子房

  • 子羽遗迹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牢。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偃,即子游。径

  • 昭王台

    源见“黄金台”。谓帝王招纳贤士英杰之处。清王摅《和吴汉槎就讯刑部》:“太息无人延国士,昭王台废已荒丘。”

  • 梦觉黄粱

    源见“黄粱梦”。指幻梦醒悟之时。《群音类选.沈莲池〈驻云飞.出家〉》:“童颜白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见“黄粱一梦”。《群音类选·沈莲池〈驻云飞·出家〉》:“童颜白首,~,一笑无何有。”【词语梦觉

  • 无为善

    《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尔行矣,慎无为善!’曰:‘不为善,将为不善邪?’应之曰:‘善且由弗为,况不善乎?’”古时侯,要求女子作人有一定的社会标准。首先,按照封建道德观的约束和要求,

  • 受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后因以“受块”称接受土地,受天之赐。唐王起《雨不破块赋》:“受块之人,共欣

  • 陶秫

    同“陶令秫”。《中国谚语资料.农谚》:“麦子剁了头,陶秫掩住牛。”原注:“陶秫,高粱。”【词语陶秫】   汉语大词典:陶秫

  • 鱼水契

    源见“刘葛鱼水”。喻指君臣相得。五代和凝《宫词》之五九:“君圣臣贤鱼水契,鸿基须贺永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