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比喻毅力顽强,不怕困难,有志竟成,人定胜天。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因屋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把山铲平。智叟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有子,子又有孙,孙又生子,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每天挖山不止。上帝为之感动,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出典】: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簸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例句】:

《毛泽东选集》卷三《愚公移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主谓 据《列子·汤问》载: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屋前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入,他决心把它们铲平。智叟认为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不绝,而山不会加高,为什么会做不到呢? 因此每天挖山不止。天帝受到感动,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后用愚公移山作为知难而进,有志竟成的典故。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昔人称‘~’等于神话,现在以‘人力移地’,竟成事实。”△褒义。常用于赞颂坚持不懈,怀有必胜信念的坚毅精神。→精卫填海 心坚石穿 铁杵磨针 艰苦奋斗 铁杵成针 ↔望而却步 畏葸不前


【典源】 《列子· 汤问》:“太形(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勃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cuo)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今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圆有七百里,高有万仞,原来在冀州南,河阳北。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住居前便是大山,出入很不方便,召集全家商议说:“我带你们全力平掉大山,让路一直通往豫南,到达汉水北,怎样?”大家纷纷响应。于是愚公率领子孙,每天挖山开石,将土石挑到渤海边倒掉,寒来暑往,才运一次。河曲智叟笑着劝阻他说:“你太不明智了! 像你这么大的年纪,连山上的一棵草木也弄不掉,还能对付这多的土石吗?”北山愚公长叹:“你的顽固,真是没法说啊,还不如寡妇小孩子。虽然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会有后代,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山神闻知,害怕他长久挖下去,报告了天帝。天帝感其诚意,命神人夸蛾氏二人将山背走,一放在朔东,一放在雍南,从此,冀南汉阴便没有高山险阻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有决心,有毅力,不怕艰难险阻。

【典形】 北公、北山愚、操蛇北叟、河滨叟、夸娥、移山、移山志、移太行、负锸移山、山能移、愚公术。

【示例】

〔北公〕 宋·陆游《病足久败游山之兴》:“东姥自无缘见佛,北公那有力移山。”

〔北山愚〕 宋·范成大《蟠龙岭》:“虽云北山愚,聊快南溟运。”

〔操蛇北叟〕 清·钱谦益《再次茂之他字韵》之三:“逐鹿南公车乘少,操蛇北叟子孙多。”

〔河滨叟〕 清·钱谦益《辛未元旦次除夕韵》:“移山莫问河滨叟,卜宅还招栗里邻。”

〔夸娥〕唐·皮日休《游毛公坛》:“将山待夸娥, 以肉投猰㺄。”

〔移山〕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移山志〕 唐·罗隐《投浙东王大夫》:“题柱心犹壮,移山志未忘。”

〔移太行〕 宋·陆游《闭户》:“书生正可蹈东海,世事漫思移太行。”


【词语愚公移山】  成语:愚公移山汉语词典:愚公移山

猜你喜欢

  • 卞庄子刺虎

    《史记.张仪列传》:“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一举果有双虎之

  • 虞妃

    神女名,传为伏羲氏之女,与“宓妃”同。屈原《离骚》:“求處( ㄈㄨˊ fú 伏)妃之所在。”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虙妃。’”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按:以下所引为鸿门宴上事)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行,重大的行动;细谨,指细微谨慎小的礼节),大礼不辞小

  • 丧家之犬

    同“丧家之狗”。《金瓶梅词话》四七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冰心《老舍和孩子们》:“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他在纽约,就像一条丧家之犬。”见“丧家之狗”。琼瑶《船》:“他们两人默默相对,彼此

  • 湘神

    同“湘妃”。唐李贺《帝子歌》:“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词语湘神】   汉语大词典:湘神

  • 安心法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光(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达磨)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终,完了)。’”此事又见宋释.契嵩《传法正宗记.慧可传

  • 断袖之好

    源见“断袖癖”。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清余怀《板桥杂记》卷二十:“张魁,字修我,吴郡人,少美姿首,与徐公子有断袖之好。”【词语断袖之好】  成语:断袖之好汉语大词典:断袖之好

  • 素丝之节

    源见“素丝羔羊”。称誉官吏清廉的节操。宋曾巩《策问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丝之节,正直之行。”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桂文襄受赂》:“旧传桂见山有素丝之节,谬矣。”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木:树木。长( ㄓㄤˇ zhǎng ):生长。浚( ㄐㄩㄣˋ jùn ):深挖。 要使树木生长得好,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要使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深挖它的源头。 比喻做任何事都必须抓住根本,

  • 望车尘

    同“望尘而拜”。宋陆游《书叹》诗:“宁教待羝乳,不耐望车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