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拨:治理。反:通“返”。谓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汉书·武帝纪·赞》说:“汉朝建立之后,社会上各种弊病丛生,汉高祖拨乱反正,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文帝、景帝努力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后以“拨乱反正”为典,指治平乱世,回复正常,又作“拨乱反治”。

【出典】:

汉书》卷6《武帝纪·赞》212页:“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另《汉书》卷22《礼乐志》1030页、1035页:“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痈,因以篡位,海内畔(通“叛”)之。世祖(指后汉光武帝刘秀)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

【例句】: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卒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 唐·杜甫《朝享太庙赋》:“向不遇拨乱反正之主,君臣父子之别;弈叶文武之雄,注意生灵之切。”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行成传》:“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一折:“实不相瞒,区区见五代之乱,天下涂炭极矣,常有拨乱反治之志,奈无寸土为阶。” 明·王世贞《鸣凤记》:“近闻得朝中奸相弄权,朋党误国,此正臣子拨乱反正之时。” 清·顾炎武《与潘次耕札五首》之一:“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连动 反,通“返”,回复。原指治理乱世,并使回复正常。后也用以指纠正错误,恢复正确的东西。语本《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张贤亮《小说中国》:“在~后的新时期,重新重视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入党,不需任何人建议和提醒,已是势所必然……”△用于政治斗争或纠偏。→补偏救弊↔倒行逆施。 也作“返正拨乱”。


【旧义】 原用于形容治理乱世,使回归正常秩序。

【新义一】 特指结束“文革”所造成的混乱状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秩序。

【例】 ①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于是,经济文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羊城晚报1999.4.4)

② 他从战斗了11年的部队回到大连市,那会儿中国正在拨乱反正。(北京日报1999.4.9)

③ 不过到了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历程。(随笔2009.5期 黄一龙《奴性的死敌(外一篇)》)

④ 这是窦娥唱的著名曲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旦角的唱段,赵(景深)先生反串,在“四人帮”被打倒没几年、拨乱反正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个中深意。(文汇报2011.5.8翁敏华《大煞风 一往情 倚老卖》)

⑤ 但是30年前,如果大家都强调法规的话,就没有深圳特区。再往前,在“两个凡是”的框架下,中国也不会有改革,不会有拨乱反正。任何重要的改革都是越过法规的,如果强调不能越过,那就不能改革了。(东方早报2011.6.1《早报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⑥ 从70年代末开始,清理了相当一批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作为“拨乱反正”的题中应有之义,大约随着“拨乱反正”中心工作的宣告完成,也就已经告一段落了吧。(邵燕祥《我代表我自己·戏说冤案》)

⑦ 在拨乱反正后的新时期,重新重视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入党,不需任何人建议和提醒,已是势所必然。(张贤亮《小说中国》)

⑧ 先生长期致力于道德哲学,对此乱象有较他人更刻骨的体认。先生以为拨乱反正主旨在于收拾人心,而我却以为要在制度上脱胎换骨。与先生争辩,偶有言语过激,先生也不以为忤,总是静静地听我陈述,若觉我乖谬过甚,先生的救治也是引经据典,或示我以必读之书。(赵越胜《燃灯者·辅成先生五》)

【新义二】 近来多借指纠正错误,以恢复正确的东西和事理等。一般用于纠正比较重大的错误。

【例】 ① 回顾历史,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充满了艰难曲折,令人惊心动魄,但是,通过不断“拨乱反正”,我们正在稳步地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青岛新闻网2005.10.17)

② 兰氏(兰晓龙)三部曲(《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为荧屏上的男人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女性观众开始着迷这些话糙理不糙的纯爷们。(南方人物周刊2010.1.18钱德勒《〈生死线〉话唠爷们》)

③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越来越严重,医疗异化为一门生意。而这次“回归公益性”、“管办分离”,实在是一次“拨乱反正”。(重庆日报2010.2.25《新医改实在是一次“拨乱反正”》)

④ 地方政府回购经营性公路收费权,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这可以说是一种“拨乱反正”,是让公路真正姓“公”的开始。(中国青年报2011.5.20《经营性公路卖出容易赎回难》)

⑤ 一年后,红研所人文本三版,也改变以前的署法而题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此书发行量不少,于是不久便听到有读者批评,以为如此改署搞乱了读者思想,因为大多数人至今认为是高鹗续书。我明确地肯定红研所本的改署是对的,不是造成混乱,而应该是“拨乱反正”。(文史知识2011.6期 蔡义江《〈红楼梦〉续书答客问》)

⑥ 对于“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之类的话,王旭明则表示,更不应该在发布会上说。王旭明直言:“你回答得都非常不准确,还夹杂一些情绪化表达,使受众反而还产生一系列新疑问,这样就没有达到新闻发布会拨乱反正,厘清事实的目的。”(东方早报2011.8.17《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王勇平比很多不敢张嘴的要优秀得多》)

⑦ 不过,“魏蜀吴”的称谓早已约定俗成,今天没必要再拨乱反正。(咬文嚼字2011.9期《三国是“魏蜀吴”,还是“魏汉吴”?》)

【辨说】 “拨乱反正”原是一条旧成语,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文革”结束之后,为纠正“文革”错误,改变当时社会混乱局面,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这条成语频频见诸报端,成了那一时期内很流行的一条成语。现在一般把“文革”之后的1977—1981年这一段时期称为“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热用这条成语,原是针对“文革”而言的,用的就是这条成语的旧义,意谓要把“文革”搞乱的原先正常的社会秩序再纠正过来。现在使用这条成语,其意义已经有所扩大,可泛用于纠正一切乱象和错误等。

【结构分析】 动词性述宾联合结构。


【词语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反正汉语词典:拨乱反正

意谓制止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太平。公元前481年,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返回鲁国,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公羊传》在探讨孔子为何作《春秋》时,认为,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如要制止这种混乱局面,并恢复太平,只有通过作《春秋》阐述尊奉王室的正统思想,鞭挞弑父弑君的行为,使人们知所趋向,才能达到文、武、成、康时期的盛世局面。

【出典】: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群臣皆曰:‘高祖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汉兴,拨乱返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词语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反正汉语词典:拨乱反正

猜你喜欢

  • 寿妆

    同“寿阳妆”。明 朱雍《瑶台第一层.上元扈跸同宗室仲御作》词:“寿妆酥冷,郢韵佩举,麝卷云绡。”

  • 长倩赠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五“公孙弘以元光五年为国士所推,上为贤良。国人邹长倩以其家贫,少自资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又赠以刍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书题遗之曰:‘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

  • 乐羊两箧

    源见“箧中书”。指诽谤之辞。明陈子龙《送曾宪长霖寰年丈》诗:“季布一言何易罢,乐羊两箧有谁收?”

  •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咸鱼。肆:店铺,集市。 好像进入卖咸鱼的集市,时间一长,就闻不出臭味。 比喻人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逐渐与之同化。语出汉.刘向《说苑.杂言》:“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后庭花

    《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祯明,陈后主年号,为公元587——589年。谶,预言,音chèn

  • 袁安舍

    同“袁安门”。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 锦囊妙计

    《三国演义》五四回:“〔诸葛亮说:〕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后因以“锦囊妙计”指解救危急的神妙计策。《儿女英雄传》二六回:“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

  • 糊其口于四方

    糊口:犹言觅食。 意谓四处求食。 表示生活动荡不定。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明.王世贞《师说下》:“其为师者曰:‘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焉,余以糊其口于

  • 疾恶如雠

    同“疾恶如仇”。《明史.周顺昌传》:“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雠。”见“疾恶如仇”。《明史·周顺昌传》:“顺昌为人刚方贞介,~。”【词语疾恶如雠】  成语:疾恶如雠汉语大词典:疾恶如雠

  • 汤公

    代称诗僧。 唐耿��《与清江上人及诸公宿李八昆季宅》诗: “汤公多外友,洛社自相依。” 参见:○汤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