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钓东海

    《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 郑卫桑间

    桑间在卫国濮水上。郑卫、桑间:指春秋战国时产生在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是淫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秦代李斯《谏逐客书》:“郑、卫、

  • 姑息养奸

    姑息:一味迁就。养:养成;助长。奸:坏人坏事。 本指迁就宽容,助长坏人坏事。此为雍正借用,贬说隆科多。隆科多(?-1728年),姓佟佳,满洲镶黄旗人。康熙皇帝临终时,隆科多任理藩院尚书(管理蒙古、西藏

  • 各行其志

    各人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做。《周书.宇文孝伯传》:“尉迟运惧,私谓孝伯曰:‘吾徒必不免祸,为之奈何?’孝伯对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为臣为子,知欲何之。且委质事人,本徇名义,谏而不入,将焉逃死。足

  • 疏傅

    源见“二疏还乡”。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分别为宣帝太子太傅、少傅,于荣显中同时称病引退。后遂以“疏傅”为急流勇退的典型。唐白居易《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词语疏傅】 

  • 凌烟画像

    源见“凌烟阁”。谓建立卓越功勋,画像凌烟阁而名垂青史。宋晁补之《一丛花.再呈十二叔》词:“凌烟画像云台议,似眼前百草春风。”【词语凌烟画像】   汉语大词典:凌烟画像

  • 邯郸幻境

    同“邯郸景”。宋陆游《致仕后述怀》诗:“滟滪危途过,邯郸幻境空。”

  • 银杯羽化

    羽化:道教所谓的升天。此处比喻丢失。出自唐柳公权的事迹。柳公权(777-865年)字诚悬,京兆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历仕穆、敬、文、武、宣诸朝。为人正直善谏。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

  • 蚁丘罢战

    源见“南柯梦”。喻停止无意义的争斗。宋王以宁《满庭芳.陈觉叟雪中见过》词:“先生。齐物久,蚁丘罢战,蜗角休征。趁尊前身健,有酒须倾。”

  • 因人成事

    因:依靠。指毛遂对一同随行来的门客说:你们都是依靠别人力量把事情办成功。后以此典比喻人没有本事而依赖他人办事成功而坐享成果。毛遂说服了楚考烈王同意楚、赵联盟,楚出兵救赵,共同抗秦。当时楚考烈王、平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