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桃李

桃李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第二十章:“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赵简子,名鞅)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汉.刘向《说苑.复恩》亦有类似记载。

赵简子以栽种桃李,夏得其荫,秋得其实;而栽种蒺藜,夏不能摘叶,秋只能得刺作对比,教育人要慎重选择培养对象。后遂以“桃李”比喻所培养的学生或所举荐的人才,以“满城桃李”、“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培养的学生之多或所举荐的人才之众。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久视元年》:狄仁杰好荐士,“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桃”指桃树; “李”指李树,二字连言为 “桃李”,喻指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个比喻意义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为什么以 “桃李”来比喻呢? 出处何在?

韩诗外传》卷七: “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 ( 荫) 其下,秋得其实; 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 “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唐代武则天时,大臣狄仁杰曾推荐过张柬之、姚元崇等数十人,都成为了名臣。有天,有个朋友来做客,笑着对他说: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 据说,当时有个半通的文人不明此话的含义,心里想: “怎么回事,天下的桃树、李树都种到狄家去了?!”这当然是一个 “望文生义”的笑话了。


【词语桃李】   汉语词典:桃李

猜你喜欢

  • 饿死漂渚

    源见“一饭千金”。指汉韩信未得志时忍饥挨饿事。张恭《雌雉啼》诗:“吁嗟乎,钟室一声雌雉啼,功臣骨肉成醢醯。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勋名赫耀封三齐。”【词语饿死漂渚】  成语:饿死漂渚汉语大词典:饿

  • 弄丸宜僚

    源见“宜僚弄丸”。借指排难解纷之人。元无名氏《隔江斗智》二折:“怕只怕母兄上别了情,愁只愁夫妻上伤了美。从今后做了个弄丸的宜僚,我只从中儿立直,着他两下里干戈再不起。”

  • 忠臣叱驭

    源见“王尊叱驭”。谓不惧艰险为国效忠。唐雍陶《蜀中战后感事》诗:“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 锦纹回

    同“锦字书”。唐李峤《诗》诗:“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

  • 少年张绪

    源见“张绪风流”。指俊美潇洒的后生。宋张炎《祝英台近.重过西湖书所见》词:“那知杨柳风流,柳犹如此,更休道少年张绪。”

  • 移陶甓

    源见“陶侃运甓”。谓励志勤力,刻苦不怠。宋蒋捷《满江红》词:“身老大,忺敲秦缶,懒移陶甓。”

  • 隐雾

    源见“南山雾豹”。谓隐遁待时。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尧皇未登极,此地曾隐雾。”【词语隐雾】   汉语大词典:隐雾

  • 白头而新

    同“白头如新”。明 杨慎《白头而新》:“《汉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说苑》作‘白头而新,倾盖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头而新,虽至老而交犹新。”见“白头如新”。明·杨慎《白头而新》:

  • 风花随堕

    唐.李延寿撰《南史.范缜传》:“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缜)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

  • 聚萤书

    源见“囊萤照读”。表示勤学苦读。唐王维《赋得清如玉壶冰》诗:“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