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毛遂堕井

毛遂堕井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堕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

战国时候,赵国有两个人都叫毛遂。有一天,野人毛遂掉到井里淹死了,门客没有弄清情况,便把毛遂堕井而死的传闻报告给平原君。平原君听了非常悲痛,后来才知道自己的门下客毛遂并没有死。后因用为咏不可靠的传闻之典。

唐.李白《系浔阳上崔相涣》诗之二:“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李白用“毛遂堕井”、“曾参杀人”的典故,婉转申诉自己的被诬枉。

唐.张祜《江上旅泊呈杜员外》诗:“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


主谓 指传闻失实。《西京杂记》卷6:“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非平原君客也。”唐·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三人市虎 曾参杀人


【词语毛遂堕井】  成语:毛遂堕井汉语词典:毛遂堕井

猜你喜欢

  • 启期三乐

    同“荣公三乐”。清袁枚《程南耕八十岁索诗》之二:“岂独添筹兼问讯,启期三乐更何如?”

  • 挥斤斫垩

    参见:运斤成风

  • 耏门

    《左传.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谓以城门的税收赏耏班。后遂用为食税、征税之典实。南朝 梁张缵《南征赋》:“陋文仲之废职,鄙耏门之食征。”【词语耏门】   汉语大词典:

  • 耳食之谈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董仲舒断狱》:“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耳食讲的是用耳朵吃饭,不知食物滋味。后以耳食之谈比喻不动脑筋,轻信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言”。鲁迅《集外集拾遗.

  • 渡杯

    梁.慧皎《高僧传》卷十《杯渡传》:“杯渡(晋宋间人)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为号。初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渡徐行,走

  • 伤弓之鸟

    源见“空弦落雁”。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伤弓之鸟不敢揽事,且低着头,只顾走。”偏正 指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

  • 窥宋邻家

    同“窥宋东墙”。明孟称舜《娇红记.断袖》:“嗟呀,小儿女婚姻事大,可怎生轻轻的窥宋邻家?”

  • 染指羹鼎

    见“染指于鼎”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篇》:“故嗣是而兴者,如郭景纯、阮嗣宗……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

  • 大嚼屠门

    同“屠门大嚼”。唐罗隐《黄鹤驿偶题》诗:“高歌酒市非狂者,大嚼屠门亦偶然。”

  • 泰极而否

    源见“泰否”。谓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唐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并列 “泰”、“否”,皆《周易》卦名。“泰”主吉,“否”主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