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看朱成碧

看朱成碧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卷六载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大凡人在意绪纷乱或愁闷萦怀时,常有不辨五色的反常现象。诗人用“看朱成碧”描绘此种心境,颇能传神。后因以形容心乱目眩,不辨五色。

唐.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乐府诗集》卷八十)李白《前有樽酒行二首》之二:“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此刻画醉态,亦极传神。


兼语 把红的看成是绿的。形容眼花目眩,辨不清七色。语本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宋·王安石《送吴显道》诗之三:“��船一棹百分空,~颜始红。”△多用于描写人物心眼迷乱的情态 →雾里看法 ↔历历在目。也作“看碧成朱”。


【典源】 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栏露滴为珠,池冰合成碧。万行朝泪泻,千里夜愁极。孤帐闭不开,寒膏尽复益。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今译】 南朝梁王僧孺的《夜愁》诗极写愁闷心绪。诗中说:“栏上露滴成珠,池中冰合碧玉。晨泪流泻万行,夜愁绵绵千里。孤帐关闭不开,蜡烛长明自销。谁知心乱眼花,将红错看青绿。”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心烦意乱或酒醉时,目光恍惚,不辨五色。

【典形】 碧作朱,看碧成朱、看朱成碧、朱碧乱、朱碧眼、朱成碧、朱似碧、朱碧思、看朱成紫。

【示例】

〔碧作朱〕 清·纳兰性德《四时无题诗》之十一:“璇玑好谱断肠图,却为思君碧作朱。”

〔看碧成朱〕 宋·辛弃疾《水龙吟·寄题京口范南伯》:“倚栏看碧成朱, 等闲褪了香袍粉。”

〔看朱成碧〕 唐·李白 《前有樽酒行》之二:“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朱碧乱〕 宋·辛弃疾《蝶恋花·和赵景明》:“公子看花朱碧乱,新词搅断相思怨。”

〔朱碧眼〕 宋· 黄庭坚《玉芝园》:“乱我朱碧眼,空花坠便翾。”

〔朱似碧〕 唐·元稹《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书得眼昏朱似碧,用来心破发如丝。”


【词语看朱成碧】  成语:看朱成碧汉语词典:看朱成碧

猜你喜欢

  • 王戎视

    源见“岩下电”。指极好的视力。唐李白《长安州李长史书》:“属早日初眩,晨霾未收,乏离朱之明,昧王戎之视。”

  • 轻于鸿毛

    见“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条。述补 比大雁的毛还轻。形容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今夫横人口利机,上干主心,下牟百姓,公举而私取利,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于丘山。

  • 就将

    同“日就月将”。元耶律楚材《读唐史有感》诗:“圣德跻朝夕,仁心本就将。”【词语就将】   汉语大词典:就将

  • 雅人深致

    《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小字)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见《诗经.小雅.采薇》。这首诗是戍边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路上又遭受饥寒

  • 白豕

    《后汉书.朱浮列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往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相传辽东有一家的母猪生了一只白头小猪,这家主人感到很奇怪,打算献给皇帝。当他走到黄河东岸时,看到这里的猪都是

  • 无口匏

    没有口的葫芦。《宋史.李沆传》:“沆为相,接宾客常寡言。马亮与沆同年生,又与其弟维善,语维曰:‘外议以大兄为无口匏( ㄆㄠˊ páo 袍)’。”【词语无口匏】   汉语大词典:无口匏

  • 一斑半点

    同“豹一斑”。《朱子语类》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点,见得些子,所以不到极处也。”并列 小小的一部分。《朱子语类》卷67:“今人只是知得~,见得些子,所以不到极处也。”△多用于分量很小方面。【词语

  • 血口喷人

    见“含血喷人”条。主谓 比喻以恶毒的言语诬蔑漫骂别人。叶辛《风凛冽》:“面对刘庆强~,高洁天气得浑身发抖。”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小毛子争辩道:‘陛下爷,这狗娘养的~,陛下明察呀。’”△贬义。

  • 子晋笙箫

    同“子乔笙鹤”。宋方岳《风流子.和楚客维扬灯夕》词:“仿佛神仙,刘安鸡犬;分明富贵,子晋笙箫。”

  • 鹤怨周颙

    源见“北山移文”。讥弃隐出仕之人。唐罗隐《寄右省王谏议》诗:“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