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

矫(jiǎo角):纠正、矫正。枉:弯曲。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又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而又陷于另一偏失、错误之中。《汉书·诸侯王表》说:汉朝建立初期,为了矫正秦朝权力过分集中致使政权孤立的弊病,分割国土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为王侯,结果使一些诸侯国跨州兼郡,数十座城市连绵,以致于宫室百官等各项建制竟与京城天子相同,诸侯国的力量又过于强盛了,这真是矫枉过正了。后以此为典,言矫正枉曲,超过限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又作“矫枉过直”。

【出典】:

汉书》卷14《诸侯王表》393、394页:“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而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颜师古注曰:“挢与矫同。枉,曲也。正曲曰矫。言矫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子弟,过于强盛,有失中也。”

【例句】:

汉·班固《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穷之时,局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压之祸也,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宋·李觏《寄上范参政书》:“孔子曰:‘礼,与其奢而宁俭。’矫枉过正,此其时也。” 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元·脱脱《宋史·王存等传论》:“他有更张,随事谏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


主谓 纠正偏差超过了限度而又转向另一方。比喻纠偏过头,改错方法不当。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父母建议用~的办法迅速解决问题,婷儿表示赞同。”△贬义。多用于表示处事方法失当而又产生新问题。→过犹不及 枉直必过。也作“矫枉过当”、“矫枉过直”、“矫枉过中”。


【词语矫枉过正】  成语:矫枉过正汉语词典:矫枉过正

猜你喜欢

  • 蟠根错节

    犹盘根错节。树木根节盘绕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清 黄宗羲《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然君以为章句细微,无关重轻,所贵乎学者,必当为世所倚仗,蟠根错节,取定俄顷。”参见“盘根错节”。见“盘根错节”。清

  • 越人术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此指春秋时良医,与轩辕时扁鹊非一人),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客馆的负责人)。舍客长桑君(隐者,似神仙一样的人,这是古时对仙道的迷信夸饰的说法)过

  • 慈母投杼

    源见“曾参杀人”。谓谣言惑人。《宋书.乐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 酆剑

    见“丰剑”。【词语酆剑】   汉语大词典:酆剑

  • 安枣

    同“安期枣”。清 黄立世《粉蝶儿.自述》套曲:“一泓秋水泛蒹葭,最赏心安枣邵瓜。”【词语安枣】   汉语大词典:安枣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男女:泛指阴阳两性。构精:指两性交合。 雌雄两性,形体交接,阴阳相感,万物遂得以化育孕生。语出《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卷上:“袁简斋言:‘

  • 凭城借一

    同“背城借一”。《宋书.袁淑传》:“负塞残孽,阻山烬党,收险窃命,凭城借一,则当因威席卷,乘机芟剿。”见“背城借一”。《宋书·袁淑传》:“负塞残孽,阻山烬党,收险窃命,~,则当因威席卷,乘机芟剿。”【

  • 卖俏倚门

    见“倚门卖笑”。元·王实甫《西厢记》3本1折:“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儿。”【词语卖俏倚门】  成语:卖俏倚门汉语大词典:卖俏倚门

  • 克己复礼

    克,克制,约束:复,恢复。克己复礼,即约束并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尽量符合传统礼义规范。这是孔子提倡的儒家修养方式。颜渊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

  • 混沌未凿

    源见“凿窍”。指天然浑成、未经雕琢的状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此郡僻处万山中,风俗质朴,混沌未凿。”【词语混沌未凿】  成语:混沌未凿汉语大词典:混沌未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