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网漏吞舟

网漏吞舟

指汉初实行宽松政策,好象法网能够漏掉吞吃船只之大鱼。此典比喻刑法宽松;或形容刑律不严而使重大罪犯漏网。司马迁在撰写《史记·酷吏列传》开篇里概括说:汉朝兴起,废除秦朝严刑苛法而实行宽松,压抑奸巧而提倡忠厚,法网宽松得好象可以漏掉吞吃船只之大鱼,然而官吏治理成绩却很好,地方上不为非作歹,老百姓太平安乐。由此看来,国家安定在于道德力量,不靠严刑苛法。此典又作“漏网”、“漏鱼”、“网漏鲸鲵”、“漏网之鲸”、“吞舟疏漏”、“鱼失吞舟”。

【出典】: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序》3131页:“太史公曰:汉兴,破觚(gū姑,古代方正有棱角之盛酒器)而为圜(yuán圆,同“圆”。意为把方正有棱角之酒器改为圆形酒器。比喻法制之重大改变,由秦代之繁规苛法改为简约宽厚之法律,汉初仅颁约法三章),(zhuó酌,削)雕(diāo凋,雕刻之花纹,比喻华丽装饰)而为朴(意为削去器物上雕刻花纹华丽装饰而使它回复原来朴素形态,即返朴归真,抑奸巧而倡忠厚),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zhēng zhēng争争,淳厚美盛之态势),不至于奸,黎民艾(yì艺,通“乂”,治理)安(太平无事)。由是观之,在彼(指任德)不在此(指任刑)。”

【例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顾和传》:“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唐·李白《天长节使韦公德政碑》:“虽轩后至道,由闻蚩尤之师;今网漏吞舟,而胡夷起于毂下。” 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唐·元稹《对父杀牛判》:“令不惟反,政是以常,县恐漏鱼,州符佩犊。” 唐·元稹《幽州平告太庙祝文》:“物盛而微,墉崇则毁,网漏鲸鲵,隟开蝼蚁。” 明·汤显祖《南柯梦记》:“有礼有法,国中无漏网之鲸。” 清·杨观潮《夜香台持斋训子》:“一口气疾恶如仇,还只恨吞舟疏漏。” 清·唐孙华《客谈维扬事重有感》:“鼠因凭社熏难入,鱼失吞舟网尚疏。”


主谓 网漏,借指法网疏宽;吞舟,吞舟之鱼,借指巨奸大恶。网眼稀得把吞舟的大鱼都漏掉了,比喻法令不严,重大罪犯得以逃避法网。语本《史记·酷吏列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宋书·沈攸之传》:“泰始开辟,~。”宋·陆游《贺谢枢密启》:“~,示太平之宽大;云光肤寸,泽庶物之焦枯。”△贬义。多用于描写法令太宽致使坏人漏网。→漏网之鱼 ↔天罗地网


【典源】 《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今译】 汉兴起之时,刘邦废止秦朝苛酷的刑律而约法三章,治理刻薄的习俗,使返回纯朴,刑法宽大,就像鱼网能漏过吞没小船的大鱼,然而官吏治理地方井然有序,并未发生动乱,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释义】 后以此典指刑法宽大; 或指刑律不严而使重大罪犯漏网。

【典形】 漏网、漏网之鲸、漏鱼、吞舟疏漏、网漏鲸鲵、网漏吞舟、鱼失吞舟、网目漏吞舟、吞舟漏疏网。

【示例】

〔漏网〕 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漏网之鲸〕 明 ·汤显祖《南柯梦记》:“有礼有法,国中无漏网之鲸。”

〔漏鱼〕 唐·元稹《对父杀牛判》:“令不惟反,政是以常。县恐漏鱼,州符佩犊。”

〔吞舟疏漏〕 清·杨观潮《夜香台持斋训子》:“一口气疾恶如仇,还只恨吞舟疏漏。”

〔网漏鲸鲵〕 唐·元稹《幽州平告太庙祝文》:“物盛而微,墉崇则毁。网漏鲸鲵,隟开蝼蚁。”

〔网漏吞舟〕 唐·李白 《天长节使韦公德政碑》:“虽轩后至道,由闻蚩尤之师; 今网漏吞舟,而胡夷起于毂下。”

〔鱼失吞舟〕 清·唐孙华《客谈维扬事重有感》:“鼠因凭社熏难入,鱼失吞舟网尚疏。”


【词语网漏吞舟】  成语:网漏吞舟汉语词典:网漏吞舟

猜你喜欢

  • 美姬工笛

    晋.干宝《晋纪.孝惠帝永康九年》:“石崇有妓人曰绿珠,美如玉,善舞而工笛,孙秀乃使人求焉。崇别馆北邙山下,方登凉观,临清水,妇人侍侧。使者以告崇。崇出妓妾数十人以示之,皆蕴兰麝而被罗縠,曰:‘任所择。

  • 程姬之疾

    长沙定王刘发的生母唐姬原是程姬的侍女。有一次,汉景帝召程姬侍寝,当时程姬正来月经,不愿去。就让自己的侍女唐儿妆饰打扮一番,冒充自己,连夜送到景帝寝宫。景帝喝醉酒,误以为来人就是程姬,事后才发觉换了人。

  • 召伯甘

    同“召公棠”。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女墙百雉乱红酣,遗爱真同召伯甘。”

  • 陶篱趣

    源见“东篱菊”。指恬淡自然的情趣。宋林逋《郊园避暑》诗:“托心时散帙,迟客复携觞。况有陶篱趣,归禽语夕阳。”

  • 趋金门

    源见“玉堂金马”。指赴朝做官。唐崔湜《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江州员外司马途中言志》诗:“一朝趋金门,十载奉瑶墀。”

  • 三珠

    同“三珠树”。北周庾信《伤心赋》:“三虎二龙,三珠两凤,并有山泽之灵,各入熊罴之梦。”【词语三珠】   汉语大词典:三珠

  • 裂裳裹膝

    同“裂裳裹足”。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申包胥知不可,乃之于秦,求救楚,昼驰夜趋,足踵跖劈,裂裳裹膝。”见“裂裳裹足”。《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申包胥知不可,乃之于秦,求救楚,昼驰夜趋,足踵

  • 珠还合浦

    源见“合浦珠还”。喻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还。含有对廉政的称颂。唐陈陶《题赠高闲上人》诗:“珠还合浦老,龙去玉州贫。”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一》:“《古今诗话》:‘羊方谔上广守诗:“鳄徙恶溪 韩吏部,珠还

  • 越俎代谋

    同“越俎代庖”。郑观应《盛世危言.公法》:“同者彼此通行,异者各行其是,无庸越俎代谋。”见“越俎代庖”。胡山源《散花寺》:“现在,在这种情形之下,他觉得不能不说了,虽然他冒了~的嫌疑。”【词语越俎代谋

  • 宿灵台

    参见:寄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