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思温
待人接物态度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待人接物态度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源见“莲社”。指晋高僧慧远在庐山倡结莲社的故事。宋吴潜《念奴娇.咏白莲用宝月韵》词:“应念社结庐山,翻嗤靖节,底事攒眉苦?”
《史记.司马相如传》:“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必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源见“家鸡野雉”。喻贱近贵远,喜爱他人的书法技艺。宋陈师道《送孝忠》诗之一:“未须怜野鹜,家法付宣城。”
源见“南辕北辙”。比喻行为与目的正好相反。清周亮工《吴庭发等相慰感赋》:“北辙南辕意倍萦,群众千里慰惸惸。”见“南辕北辙”。宋·文天祥《回求兴赵权县》:“以雍客之隽轨,将慷慨于公车,~,遽江湖之相远。
佛家语。寂:即“圆寂”,或称“寂灭”。是梵语“涅槃”的义译。佛菩萨及高僧之死,都称“示寂”,亦作“示灭”。意谓他们的死,乃是一种示现,不是真正的寂灭。《事物异名录.佛释.僧亡》:“《集览》:梵语涅槃,
《世说新语.德行》:“陈太丘诣荀朗俊,贫俭无仆役。乃使方元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是太史奏:‘真人东行。’”南朝.梁.刘
《艺文类聚》卷四引邓德明《南康记》:“昔有卢耽仕州为治中,少学仙术,善解飞腾。每夕,辄凌虚为家,晓则还州。尝元会至晚,不及朝列,化为白鹄……”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四:“孙钟……与母居,至孝笃性,
同“鱼化龙”。明宋濂《演连珠》之三一:“是以鱼升龙门,难于拾级;车上大行,难于薄险。”主谓 比喻中举得官或地位高升。语本《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
《诗.小雅.蓼莪》诗:“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毛诗序以为“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故后世以蓼莪之思表示孝子的思念。【词语蓼莪】 汉语大词典:蓼莪
指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将领曹沫(mò莫)与齐国三战皆败,他怎样洗雪耻辱。后以此典比喻为国雪耻、收复失地。曹沫,即曹刿(guì贵),一作曹翙(huì会)。春秋时任鲁国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次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