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荀勖音律

荀勖音律

晋书.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晋书.乐上》:“(勖)又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和谐,然论者犹谓勖暗解。时阮咸妙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咸常心讥勖新律声高,以为高近哀思,不合中和。每公会乐作,勖意咸谓之不调,以为异已,乃出咸为始平相。后有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勖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于是伏咸之妙,复征咸归。”《世说新语.术解》事叙较简。

晋人荀勖善知音律,新制律笛十二枚,以正雅乐。阮咸听后,指出他定的音调偏高,带有悲伤色彩,不和于中和之质。荀勖认为阮咸故意挑剔,便借机把他调到外地去做官。后有一老农耕田时得到一把周代的玉尺。荀勖用它衡量自己的律笛时,发现比周律的标准稍短一些,这就表明他自己所制定的音调,果然如阮咸所指出的那样,都稍高于古乐。阮咸凭自己的直观听觉,竟能辨别出发声高低的微小差异,终使荀勖叹服。后因用为精通音律的典故。

唐.李瀚《蒙求》:“凿齿尺牍(《晋书.习凿齿传》:“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荀勖音律。”

清.吴伟业《楚两生行》诗:“一丝萦曳珠盘转,半黍分明玉尺量。”


猜你喜欢

  • 絷骥四足

    《淮南子.俶真训》:“故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致千里也。”《淮南子.俶真训》中用良马被细住四条腿,难以致千里,比喻贤才受困而不

  • 瓦罐不离井上破

    《汉书.陈遵传》:“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常近危……一旦叀碍,为瓽所?,身提黄泉,骨肉为泥。”后以“瓦罐不离井上破”谓汲水的瓦罐终将破碎于井上,势所必然。《水浒传》一〇四回:“三个人斗了三数

  • 朝南暮北风

    源见“郑公风”。指顺风。宋陆游《溯溪》诗:“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

  • 玉楼受召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后因以“玉楼受召”为文士早死之典。清周亮工《古香堂诗序》

  • 白袍

    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南朝梁将领。幼从梁武帝,很受信任。大通二年(528年),魏北海王元颢(hào浩)降梁。武帝命他率7000人送颢北还。次年入洛阳(今河南洛

  • 焦尾枯桐

    同“焦尾琴”。《红楼梦》八九回:“黛玉笑道:〔这张琴〕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整齐。’”【词语焦尾枯桐】  成语:焦尾枯桐汉语大词典:焦尾枯桐

  • 蚁串九曲珠

    同“蚁穿珠九曲”。《儿女英雄传》二三回:“这其间随时随世,看风色,趁机缘,却是件蚁串九曲珠的勾当,那位张亲家太太可断了不了。”见“蚁穿九曲珠”。《儿女英雄传》23回:“这期间随时随事,看风色,趁机缘,

  • 南山隐

    源见“南山雾豹”。比喻隐居伏处,进德修业。唐权德舆《南亭晓坐因以示璩》诗:“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词语南山隐】   汉语大词典:南山隐

  • 枕漱

    同“枕石漱流”。清赵执信《却望登州》诗:“故溪堪枕漱,仙路莫轻攀。”

  • 疾行无善迹

    行事急剧,就难免潦草而不完善。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益。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主谓 匆忙而过不可能留下很深的痕迹。比喻急促地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