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萱草忘忧

萱草忘忧

《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古制,北堂为主妇居室,也是母亲居室,因以代指母亲。在北堂阶前种植萱草,象征母爱,故可忘忧。后遂用“萱草忘忧”为排解忧愁的典故。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初学记》卷二七引三国 魏王朗《与魏太子书》:“不遗惠书,所以慰沃,奉读欢笑,以藉饥渴。虽复萱草忘忧,皋苏释劳,无以加也。”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主谓 萱草,多年生草木植物,供观赏。俗多以喻母子。子能慰其母,可使母以忘忧。语本《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愚智所共知也。”△多用于儿子安慰母亲方面。


【典源】《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ei)。”毛传:“谖草令人忘忧。”郑笺云:“谖,本又作萱。”《文选·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今译】 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却忧愁烦闷,所以萱草又名忘忧草。《诗经·伯兮》是一首妇人思念远行丈夫的诗,其中写道:“哪儿去找忘忧草,为我移到盆里栽。一心只在惦念你,使我胸中愁难排。”

【释义】 后以此典指有所寄托而排遣忧愁。

【典形】 北堂萱、树萱、忘忧代萱苏、忘忧萱草、萱草忘忧。

【示例】

〔北堂萱〕 唐·骆宾王《同辛簿筒仰酬思玄上人》:“忘怀南涧藻,蠲思北堂萱。”

〔树萱〕 唐·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忘忧代萱苏〕 清·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潇洒送炎燠,忘忧代萱苏。”

〔忘忧萱草〕 宋·黄庭坚《满庭芳》:“明眼空青,忘忧萱草,翠玉闲淡梳妆。”

〔萱草忘忧〕 南朝梁·萧纲《听夜妓》:“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


【词语萱草忘忧】  成语:萱草忘忧汉语词典:萱草忘忧

猜你喜欢

  • 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卜商字子夏,春秋时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当时的史书)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

  • 臣靡兴夏

    《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初为寒国国君伯明氏的谗佞之臣。后羿(上古时夷族首领,善射。)篡夺了帝相的政权后,号有穷氏,任寒浞为相。“浞行媚于内(内,指宫人,浞与羿妻妾相通),而施赂于外(指收买羿的属臣)

  • 射雀屏

    源见“锦屏射雀”。指择婚。明王玉峰《焚香记.允谐》:“三载困浮名,喜今朝,射雀屏。”【词语射雀屏】   汉语大词典:射雀屏

  • 摩厉以须

    谓准备利器,待时而动。《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摩厉:亦作“磨砺”,磨刀使之锐利。须:等待。连动 摩厉,把刀磨快。须,等待。把刀磨快了等待着(机会)。比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 席门蓬巷

    同“席门穷巷”。唐王勃《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席门蓬巷,伫高士之来游;丛桂幽兰,喜王孙之相对。”见“席门穷巷”。唐·王勃《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伫高士之来游;丛桂幽兰,喜王孙之相对。”【词语席

  • 椎髻

    源见“椎布”。形容为妻贤良,衣饰简朴,与夫共志。明 吴从先《金小品传》:“淡泊以明得意,即椎髻而前,守约以示无求。”王闿运《蔡夫人墓志铭》:“姜生游学,妇织姑炊,割彼私娈,坐驶芳时,椎髻谐隐。”【词语

  • 赫怒

    源见“赫斯”。谓盛怒。汉王粲《从军》诗之一:“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词语赫怒】   汉语大词典:赫怒

  • 红羊赤马

    源见“马羊劫”。指国难。元袁桷《张虚靖圜庵扁曰归鹤次韵》:“红羊赤马悲沧海,白虎苍龙俨大庭。”

  • 钟仪楚音

    同“钟仪操乐”。宋苏轼《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风流贺监常吴语,憔悴钟仪独楚音。”

  • 竹林欢

    源见“竹林七贤”。魏 晋间阮籍、嵇康等七人在竹林的欢聚宴游。南朝 梁萧统《咏山涛王戎诗》之一:“山公弘识量,早厕竹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