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诽谤之木

诽谤之木

大戴礼记.保傅》:“于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

史记.孝文本纪》唐司马贞《索引》注引《尸子》云:“尧立诽谤之木。”

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

之木。”

据古史传说,尧舜之时,为了裨补缺失,广开言路,在桥梁边交通要冲之处,设立木牌供人书写谏言。或说设谤木于宫阙之外,供批评进谏者击打。后世沿习,遂以为常。

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幡,欲有进善言者,立于旌下而谈说),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招致)谏者。”《南史.梁武帝纪》:“天监元年,诏于公车府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注:公车府是主管宫庭警卫及臣民上书、官吏征召的官署。在谤林肺石旁设函,类似今之意见箱,凡吏民有议时政者,投于谤木函中;有举荐人才贤能者,投之于肺石函中。肺石,古时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可击石鸣冤,与后之堂鼓相类)。”


偏正 华表木。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意见,号为“诽谤之木”。《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多用于谏言方面。


【词语诽谤之木】  成语:诽谤之木汉语词典:诽谤之木

猜你喜欢

  • 鸥鸟相依

    同“鸥鹭忘机”。前蜀韦庄《村居书事》诗:“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见“鸥鹭忘机”。唐·韦庄《村居书事》:“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

  • 何逊梅花

    同“何郎花”。宋陆游《一笑》诗:“莫愁艇子急冲雨,何逊梅花频倚阑。”

  • 分茅赐土

    同“分茅列土”。清李渔《夺锦楼》五回:“不止分茅赐土,允宜并位于中宫。”并列 分封侯位和土地。清·李渔《玉搔头·飞舸》:“只要你忙上紧赶得那人近至尊,便是~也非吾吝。”△多用于分封方面。→分茅列土 分

  • 数米而炊

    原喻过分计较琐细事情,多劳而少功;后则用以形容吝啬或生活困窘。老子弟子庚桑楚,学了一些老子的学说后,便隐居畏垒山。聪明的人和讲仁义的人都离他远去,只有那些糊涂虫和笨蛋留居原地。三年之后,该地竟连获丰收

  • 缠头资

    源见“缠头”。赠送给妓女的财物。清 叶衍兰《秦淮八艳图咏》:“大铖欲藉生为解情人,日载酒食与生游,为香备妆奁及缠头资甚巨。”

  • 素患难行乎患难

    素:平素,向来。 一向处于患难之中,就按患难中的条件行事。语出《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清.

  • 有死而已

    只有一死了之。 表示必死的决心。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死吾父而专于国,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明公不以此日改图,转祸为福,乃欲赐协,有死而已。”《隋书.诚节传.

  • 斧政

    同“斧正”。政,通“正”。苏曼殊《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词语斧政】   汉语大词典:斧政

  • 渊明漉酒巾

    源见“酒漉纱巾”。指陶渊明戴的头巾。泛指头巾。宋曾巩《游天章寺》诗:“最宜灵运登山屐,不负渊明漉酒巾。”

  • 黄钟瓦釜

    同“黄钟瓦缶”。茅盾《西江月.为新刊〈苏联文学〉作》词:“形象思维谁好,典型塑造孰优。黄钟瓦釜待搜求,不宜强分先后。”见“黄钟瓦缶”。茅盾《西江月·为新刊〈苏联文学〉作》:“~待搜求,不宜强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