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源见“扬汤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叶圣陶《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偏正 釜,锅。薪,柴草。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啊?’丁晓想不到对方来了个~,怔住了。”△用于解决问题方面。→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扬汤止沸 抱薪救火。


解释釜:古代做饭的炊具,盛行于汉代,相当于现代的锅。薪柴火。把锅底的柴火去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近义抽薪止沸

反义扬汤止沸

例句

仅用单一的治安管理手段来治理市场,是扬汤止沸;用经济手段开发市场,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词语釜底抽薪】  成语:釜底抽薪汉语词典:釜底抽薪

猜你喜欢

  • 佩茱萸

    源见“重九登高”。古人重阳登高,佩戴茱萸,祛邪辟恶。《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 玉兔毫

    源见“玉兔”。白兔的毫毛。喻月亮的光芒。唐李群玉《七月十五夜看月》诗:“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词语玉兔毫】   汉语大词典:玉兔毫

  • 荆卿

    源见“燕市悲歌”。指荆轲。北周庾信《咏怀》之十:“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亦指行险之人。梁启超《上粤督李傅相书》:“公试一自思,则尽其全力为若曹作荆卿,于公何利焉?”【词语荆卿】   汉语大词典:荆

  • 堕乌号

    同“堕弓”。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未陪登鹤驾,已讣堕乌号。”

  • 睅目皤腹

    《左传。宣公二年》:“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宋国修筑城墙,由华元担任工程监督。筑城工人唱:“睁着两只大眼睛,挺着一个大肚子,被敌人(郑国)

  • 投鞭飞渡

    源见“投鞭断流”。极言入侵者来势迅猛。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词:“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

  • 婷婷玉立

    见“亭亭玉立”。黎静《彭大将军》:“湖上渔舟荡桨,天鹅浮游,湖边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 肤受之诉

    《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邢昺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后以“肤受之诉”指谗毁之言。《二十年目

  • 挝渔阳

    源见“渔阳掺挝”。借指击奏激昂慷慨的鼓曲。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俺做个女祢衡,挝《渔阳》,声声骂,看他懂不懂。”

  • 鲁雉

    《东观汉记》卷十三《鲁恭传》:“鲁恭字仲康,扶凤人。”“鲁恭为中牟令,时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察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