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水县

三水县

①西汉置,属安定郡。为属国都尉治。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东汉末废。

②北魏太延二年(436)置,属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邑县西二十八里。西魏大统十四年(548)移治今彬县西北十五里白马堡。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彬县。大业元年(605)移治今旬邑县北十五里陇川堡,属豳州。后属北地郡。唐属邠州,广德元年(763)移治今旬邑县东北职田镇。元和十二年(817)还治今旬邑县北陇川堡。蒙古至元七年(1270)废。明成化十四年(1478)复置,仍属邠州。移治今旬邑县。1914年改为栒邑县。

③明嘉靖五年(1526)析南海、高要县置,属广州府。治所在今广东三水市西河口镇。明曹学佺《名胜志》广东三水县:“三水者,汇水、翁水、陶水也。国朝(明)嘉靖五年析南海县之北境,高要县之东境建县, 治白塔,而三水俱在其南,故名。”而《清一统志·广州府》 引《旧志》称:“西江为一水,北江为一水,合流而达省城为一水,故名三水。”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45年移治今三水县(西南镇)。1993年改设三水市。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属安定郡,为安定属国都尉治。东汉末年后地入羌胡,废。(2)古旧县名。(1)北魏置,治今陕西省彬县东北。属新平郡。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徙治今彬县西北。此后治所屡有迁移。隋至宋属豳(邠)州。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淳化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治今旬邑县。明、清仍属邠州。1914年因与广东省三水县重名,改名栒邑县。(2)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南海、高要两县置,治白塔村龙凤岗(今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河口镇城内村),属广州府。1945年迁治西南镇。1993年撤销,改设三水市。


猜你喜欢

  • 永庆寺

    在今四川资中县城内东北隅重龙山上。《清一统志·资州》:永庆寺“在州城中重龙山上”。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2:永庆寺“明嘉靖已未建,至清康熙六十年重修,绀殿崇宏,琼楼特出,历阶数百级。山形耸峙,望若

  • 贤妃镇

    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六十里斗子山。《舆地纪胜》 卷188蓬州: 李特读书台 “在斗子山,李特微时尝隐是山,妇人侯氏归之,昼侍几砚,夜直灯烛,后特以妇为妃,故镇初名贤妃”。

  • 余溪

    一名清江水。即今湖南祁东县南归阳河。《水经·湘水注》:余溪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

  • 虔南厅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置,属赣州府。治所即今江西全南县。1912年改为虔南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分龙南县之大挑、斯兴、太平三堡,信丰县之杨溪堡置,治今江西省全南县。属赣州府。因在古虔

  • 在今山东滕州市西二十五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居休。”西汉封楚元王子富为休侯,即此。古邑名。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北。《孟子·公孙丑》:“孟子去齐,居休。”即此。西汉初置休侯国。

  • 真乡县

    隋开皇元年 (581) 改中乡县置,为真乡郡治。治所在今陕西佳县西北一百里。大业初属雕阴郡。唐属银州。北宋废。古县名。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中乡县置,治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北。属雕阴郡。北宋时废。

  • 大西门

    五代杨吴金陵城的正西门,明代改名石城门。即今江苏南京城汉西门。

  • 高陵城

    ①在今河北临漳县东南三里岗陵城。《水经· 洹水注》: 洹水 “东北径高陵城南”。即此。②即今湖北阳新县。《舆地纪胜》 卷33兴国军永兴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富川曰永兴,居高陵故城。正 (

  • 浒山泺

    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南长白山下。《方舆纪要》 卷31邹平县 “长白山” 条下: “ 《志》 云,山下有浒山泺,在县西十五里。下流入小清河。”

  • 阆内县

    隋开皇三年 (583) 避杨忠讳改阆中县置,为隆州治。治所即今四川阆中市。大业三年(607) 为巴西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改为阆中县。古县名。隋改阆中县置,治今四川省阆中市。属巴西郡。唐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