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碑镇
亦作上北镇。即今河北行唐县西北二十里上碑镇。清《畿辅舆地全图》行唐县:上碑镇在“县西北”。
在河北省行唐县中南部。面积25.5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上碑,人口5840。为县内四大古镇之一。传古时洪水淹没房舍,一攀上石碑者幸存,故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修配、棉油加工等厂。龙北公路经此。有上碑惨案碑。
亦作上北镇。即今河北行唐县西北二十里上碑镇。清《畿辅舆地全图》行唐县:上碑镇在“县西北”。
在河北省行唐县中南部。面积25.5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上碑,人口5840。为县内四大古镇之一。传古时洪水淹没房舍,一攀上石碑者幸存,故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修配、棉油加工等厂。龙北公路经此。有上碑惨案碑。
即今江西、湖南二省边境之罗霄山。《明一统志》 卷56吉安府: 卢萧山 “相传有道士姓萧者结庐山下,因名。卢水出焉”。《清一统志·吉安府一》: 泸潇山 “在安福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跨萍乡县界。元赵仪可 《
1913年改吉林府置,为吉林省会。治所即今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因与省重名,改名永吉县。旧县名。1913年由吉林府改置,治今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因与省重名,改名永吉县。1936年城区部分改设吉林
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三十里太白顶。《水经·淮水》: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一名溳山。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一百二十里,接钟祥市及京山县界。《水经·溳水注》:溳水出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
在今新疆策勒县东南于田县西南。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62: 喀喇塔什山,“喀喇塔什之水出其北麓。产金”。
又名双塔。即今上海市青浦县西三十六里商榻镇。清光绪 《青浦县志》 卷2: 商榻镇,“商人往来苏松,为适中之地,至夕住此停榻。故名”。1977年划归青浦县。在上海市青浦区西端,北、东、南三面被湖泊所围。
在今湖南桂东县西南,湘赣边界附近。南宋嘉定元年 (1208)、二年 (1209) 以罗世传、李元砺为首的瑶、汉饥民先后在此起义。
又作瑚叶卫。明正统后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上游刀毕河流域。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2:“瑚叶卫,正统后置,旧讹兀也。”后废。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北倒龙。清 《西藏图考》卷3: “白地三十五里过叶赛,十五里至挞鲁。” 藏语意为飞禽之乡。自拉萨赴日喀则有二道,一由江孜;二由然巴,以此为分歧点。
在今湖南岳阳市南。 《水经注》 谓之翁湖。《元和志》 卷27岳州巴陵县: “㴩湖, 一名翁湖,在县南一十里。《尔雅》 云: ‘河水决出还复入者为㴩。’ 《左传》: 定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