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河口

两河口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称西两河口。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两河口在“州南八十里”。

②亦称东两河口。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明万历《六安州志》卷2《津渡》:两河口在“城南七十里”。

③即今湖北应城市东北二十六里两河口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熊登武击捻军于“两河口,败之”。

④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两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合流于此”。清有把总驻防。

⑤在今四川古蔺县东。清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2:两河口“在(古)蔺东一百六十里。现移巡检司驻此”。

⑥即今四川小金县北一百零五里虹桥沟与抚边沟交汇处的两河乡。民国《川西边事辑览》第八编:两河口“居民约百余家,为绥抚及卓松各土之中枢,抚北之巨市也。由芦秆桥至此凡一百四十里,南至抚边九十里,西经德尔扎山至绥靖二百四十里,北越梦笔山至卓克基约一百余里”。以地当虹桥河与抚边河交汇处而名。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今小金县)后,26日在此关帝庙内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要红军向川康藏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史称“两河口会议”。

⑦即今四川喜德县东南两河口镇。民国《西昌县志》卷9:《周达武征剿建南夷匪碑记》云:清同治八年(1869)七月,“商请李、丁两军由甘相营取道两河口,九日进军交脚、竹黑”。

⑧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两河镇。清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2:两河口场在“治北一百五十里”。附近有太平洞,可容万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刻“奇景天开”四字。

⑨即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赤北县。


(1)集镇名。(1)在云南省彝良县北部。两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30。因地处龙洞河与黑水河汇合处,故名。产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烤烟、天麻、竹笋、木漆等。手工业品有杉木箱。有公路通县城。(2)在甘肃省宕昌县城东南部、白龙江与岷江交汇处。属沙湾镇。人口700。因地处两河交汇处,故名。盛产花椒。212国道经此。为两郎公路起点。(2)村名。在四川省小金县北部。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判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和退却路线,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猜你喜欢

  • 牛马战

    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7桑植安抚司“雷打崖”条下:“又司(治今美坪峒)西有山曰牛马战,以高险难越也。”

  • 西宁府

    ①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南康路置,治所在星子县(今江西星子县)。辖境相当今江西星子、永修、都昌等县地。不久又改南康府。②清雍正二年(1724)改西宁卫置,属甘肃省。治所在西宁县(今青海西宁

  • 昌五城

    即今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昌五镇。1914年于此置肇东县。民国林传甲 《黑龙江乡土志》: “肇东县,治在肇州之东,俗名昌五城,以其在昌字五井也。”

  • 周水子

    在辽宁大连市西北,今为甘井子区驻地。南满铁路旅大支线以此为起点。区片名。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西部。泛指促进路以西、沈大铁路以东、香园路以北、东纬路以南一带。由周水河得名。位于城市边缘地带,是出市区主

  • 东坑泉

    著名温泉。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北四十四里汤池镇东汤池上街头。宋王安石有《东坑泉》诗。今名汤池温泉。

  • 大坞城

    在今河南渑池县北十五里。《元和志》卷5渑池县:“大坞故城,在县北十五里。后魏武帝入关,使行台杨腾出关安抚,腾因旧城置大坞镇。”隋曾为渑池县治。又作大城。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北。北魏时因旧城

  • 池山

    又名天池山。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56石泉县:池山“山顶有池,不溢不涸,谓之天池”。

  • 通江

    即今黑龙江省抚远县东之抚远水道。清光绪《吉林通志》 卷22: 混同江 “又北而东受乌苏里江支渠之水,所谓通江也,又东北百里许乌苏里江自南来会”。民国 《依兰县志》 卷1: 耶字碑 “后又被俄人私移于通

  • 浙源县

    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浙州。治所在今贵州习水县东北。后废。

  • 华谷水

    在今山西运城市南。《方舆纪要》卷41安邑县:“华谷水在县西南四十里。自夏县流经县界,又西入蒲州界。或讹为苇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