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陵
即二崤。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六十里。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628),蹇叔哭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杜注:“此道在二殽之间南谷中,谷深委曲,两山相嵚,故可以辟风雨。古道由此。魏武帝西讨巴汉,恶其险而更开北山高道。”
即二崤。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六十里。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628),蹇叔哭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杜注:“此道在二殽之间南谷中,谷深委曲,两山相嵚,故可以辟风雨。古道由此。魏武帝西讨巴汉,恶其险而更开北山高道。”
元末明玉珍改龙潭宣抚司置,属施州。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北二十里龙潭司乡。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安抚司。
①在今辽宁北票市西南。民国《朝阳县志》卷4:兴隆沟“在桃花土东北十五里,南距台吉营子十里”。产煤。②在今黑龙江鸡东县东南。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6:兴隆沟金矿“在密山县西南境蜂蜜山之脉与黄窝集山脉相
又作陆量。秦汉称五岭之南地区为陆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正义》:“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古地区名。
在今广东龙川县东。《清一统志 · 惠州府》: 玳瑁山 “在龙川县东南八十里,接嘉应州长乐县界。石多黑点,状如玳瑁”。在福建省西南部。北起紫云洞山,南与粤东北山地相连,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150千米。
即今江西宁都县东南八十里下河。明、清置巡司于此。在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南八十里。路通闽越,山泽寥廓,明置巡检司于此。清因之。后废。
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卷82射洪县: 独坐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一里,高一百丈,卓然孤峻,南枕涪、梓二水”。《舆地纪胜》 卷154潼川府: 独坐山 “在射洪县东三十里。江 (山)
唐贞观五年 (631) 置,为羁縻诺州治。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后废。古县名。唐贞观五年(631年)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黄胜关北,为诺州治。后因地入吐蕃,侨治庆州(今甘肃庆城县)境内,寻废。
①又名陡门桥镇。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陡门桥。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无锡县图:西北有斗门镇。②即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斗门镇。《清一统志·西安府三》:斗门镇“在长安县(今西安市)西三十里。旧设主簿,嘉庆七年移”
在今甘肃武都县西南白龙江畔。《宋史·太宗记》:雍熙三年(986),“阶州福津县有大山飞来,自龙帝峡壅江水逆流,坏民田数百里”。即此。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1)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