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里镇

五里镇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西。《方舆纪要》卷11蓟州:五里镇“在州西五里,因名。宣德三年驾至五里镇,遂前行至石门驿是也”。

②清置,属宜君县。即今陕西宜君县东五十里五里镇。


(1)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部。面积53.6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五里庄,人口2800。清咸丰年间兴集,因距涧桥五里,遂名五里庄。1957年设五里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2000年置镇。产小麦、稻、玉米、甘薯、大豆、棉花、油菜籽、花生、红麻等。有金铂、服装、建材等厂。新长铁路、205国道经此。(2)在山东省青州市西部。面积128.7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五里堡,人口8000。据传该村始建于北齐末年,村址在现址东北500米。因常遭水淹,遂迁现址。筑有围墙,因距县城西门五里,故取名五里堡。1952年分属三区、七区和九区。1956年分属弥河区、龙山区、普通区。1958年属五里公社。1984年析建五里镇和观音沟乡、莲花盆乡。1992年两乡并入五里镇。南阳河发源于玲珑山北麓。石灰石资源丰富。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黄烟、山楂、蜜桃、柿子、苹果、核桃和酸枣、全蝎、丹参、柴胡等多种中药材。有食品加工、化工、建材、机械等厂。胶王、五孙公路经此。名胜有云门山风景区、驼山石窟。玲珑山有北魏郑道昭题刻。(3)在湖北省通城县中部偏西。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五里,人口 2470。1950年为左港、白米等七乡,1955年属新合、新农两乡。1958年为新合、新农两管理区,属城关公社。1962年成立磨桥公社,仍属城关区。1984年由磨桥公社析置五里乡,1987年改置镇。2001年程凤乡并入。地处梧桐山脉北麓丘陵地。主产甘薯、豆类等,盛产茶叶、烟叶。有林场、渔场及制砖、陶瓷等厂。106国道经此。(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南部。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五里圩,人口 1100。以驻地距当时较大的六贡村仅五里得名。原属三里镇,1987年析置五里乡。1995年置镇。产稻、甘蔗、玉米、茶叶、茶油、柑橙等。有农机、农副产品加工、榨油等厂。为农贸集市。209国道经此。(5)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中部偏南。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五里铺街,人口 2130。因距渡口五里故名。1949年设五里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稻、玉米、小麦。有沙金矿业和建筑业。有氮肥厂。为市西部重要农贸集镇。阳安铁路、汉白公路经此。(6)在陕西省宜君县东北部。面积99平方千米。人口9320。镇人民政府驻五里,人口 1710。镇以驻地名。清雍正《陕西通志》载为镇。1949年为兴市乡,1956年撤销。1958年设五里镇公社。1984年改乡,同年改置镇。主产小麦、玉米及豆类、高粱、油菜籽、烟草、胡麻、芝麻等。有酿酒等厂及农、林场。宜白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冷口关

    明置,属迁安县。为长城关口之一。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冷口。地处燕山山脉青龙河支流冷口沙河谷道, 为控御要隘。《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冷口关在“县北七十里。明初,三卫贡道由冷口入。有关城……《志》云:东

  • 连州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属清远卫。治所在今广东连州市。

  • 丁字湾市

    即今湖南望城县东十里湘江东岸丁字镇。清嘉庆《长沙县志》卷4:丁字湾“砠石崔嵬,横出岸外,水至此出入迂回,形如丁字,故名”。

  • 邬家桥镇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西北十四里邬桥镇。清光绪《奉贤县志》卷1:邬家桥市“傍沙冈,与大浦近”。

  • 相如坪

    在今四川蓬安县西南利溪镇。《寰宇记》卷86相如县: “汉司马相如故宅在县南二十里。《周地图记》 云: 其地有相如坪,相传相如别业在此,宅右西滨汉水,藂薄郁然。其台名相如琴台,高六尺,周四十四步。”

  • 鸳鸯湖

    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市南。《舆地纪胜》卷3: 鸳鸯湖 “乃郡之南湖也,湖多鸳鸯,故以名之”。或以两湖相连如鸳鸯而得名。湖中有烟雨楼,为一郡之胜。宋苏轼 《过秀州赠钱端公安道》 诗: “鸳鸯湖边月如水

  • 怀远卫

    明置,属中都留守司。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后废。

  • 荡州

    隋大业元年 (605) 置,治所在比景县 (今越南平治天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三年 (607) 为比景郡。

  • 顶营长官司

    明洪武十九年 (1386) 置,属永宁州。治所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十二顶营司。清以后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治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顶营。属永宁州。清属安顺府。后废。

  • 塔墩巴什

    一作塔克墩巴什。清光绪年间所置帕米尔八卡之一。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宣统 《新疆图志》 卷9: “由和家克巴依卡向西南进山口一带为塔墩巴什、《洪图》 塔克墩巴什。布回二十五户游牧其间,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