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喀站
亦作依拉哈、伊勒哈。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置,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西南伊拉哈镇。《清一统志·黑龙江》 “布克依站”条下:“喀穆尼站,又四十二里至伊拉喀站。”
亦作依拉哈、伊勒哈。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置,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西南伊拉哈镇。《清一统志·黑龙江》 “布克依站”条下:“喀穆尼站,又四十二里至伊拉喀站。”
即今山东平度市东南六十里古岘镇。清道光《平度县志》卷9作“故现”。
元代西藏地名。《元史·百官志三·宣政院》 载: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附见有嗸笼答剌万户。《汉藏史集》 (藏文版) 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藏地区 (后藏) 六个万户中的襄万户相当
在今山东高唐县东。《方舆纪要》 卷34高唐州: 鱼丘驿 “明初置马驿于此”。
隋大业三年(607)改硖州置,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枝城、远安等市县地。唐初改为硖州。天宝元年(742)复为夷陵郡,治所在夷陵县(今宜昌市)。乾元元年(758)复为硖州
即今广东雷州市东南八十二里调风镇。明万历 《雷州府志》 卷4海康县: 调风墟在 “县东”。清光绪 《广东舆地图说》 卷8海康县: 调社 “往来大道有调风墟”。
亦名白桃川。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南郪口乡境。《寰宇记》卷87长江县:“唐上元元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凰川。”
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南八十里新店子小板申村东。1971年发现。墓主为东汉使持节乌桓校尉。为多室砖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全长19.85米。墓壁、墓顶及甬道两侧有壁画五十余幅,榜题二百五十多项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舆地纪胜》卷89广州: 歌舞冈,“ 《郡国志》 云,歌舞冈,南越王三月三日登高处”。《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越秀山” 条: “ (越秀山) 折而西北为歌舞冈,一名越
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沈泾塘“南接秀州塘,北合诸泾港之水,北流为神山塘,经佘山西,又分流,会诸泾港之水,西北入大盈浦,东入顾会浦”。
即今福建永定县南永定溪。《方舆纪要》卷98永定县:大洲溪“在县南。源出龙岩县界之大池,西南流入境,过县治西,折而南,入广东大埔县界,为小靖溪”。入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