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岩山
亦名佛龛山。在今四川仁寿县东。《舆地纪胜》卷150隆州:佛岩山“在仁寿县东二十五里。其岩有石佛像。绍兴中,尝见毫光圆相”。《清一统志·资州》:佛岩山“在仁寿县东二十五里。一名佛龛山。有唐欧阳询书磨岩碑。山有三石像,背虚面岩,俗呼倒坐寺”。
亦名佛龛山。在今四川仁寿县东。《舆地纪胜》卷150隆州:佛岩山“在仁寿县东二十五里。其岩有石佛像。绍兴中,尝见毫光圆相”。《清一统志·资州》:佛岩山“在仁寿县东二十五里。一名佛龛山。有唐欧阳询书磨岩碑。山有三石像,背虚面岩,俗呼倒坐寺”。
西魏置,为应州平靖郡治。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西北五十里。隋大业初废。古县名。西魏置,治今湖北省广水市西北。为平靖郡治。隋大业初废。
即修鱼。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左传》: 成公十年 (前581),晋人与郑子然 “盟于修泽”。古邑名。春秋郑邑。战国时属韩,名修鱼。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左传》成公十年(前581年):晋会诸
即今台湾省南投、高雄、屏东县境之高屏溪,南流入台湾海峡。《清一统志·台湾府》:下淡水溪“在凤山县东南三十里。《旧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在台湾省本岛南部。亦称高屏溪。因
即今安徽南陵县西北三十里笔架山。《寰宇记》 卷103南陵县: 射的山 “据古老相传,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遥见有白处,曾有人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今遥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山”。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南岔沟河西大阳岔村。产金。民国《辑安县志》卷2:“大阳岔村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亦名山陂。即今湖北武昌县南六十里山坡乡。清设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武昌府》:山坡巡检司“在江夏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系马驿,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改设巡司”。民国时有县佐驻此。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南。清乾隆
春秋时齐邑。即今山东高密市。《史记·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西汉于此置夷安县。古邑名。春秋、战国时齐邑,即今山东省高密市。《史记·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即此。汉置
在今广东仁化县南。《舆地纪胜》卷90韶州: 锦石岩 “在仁化县南十七里。有三岩,分上、中、下。上有佛像,宛若堂殿。其径弯环,直上千余级,夹道杉松,高凌霄汉”。宋邓嘉猷有 《游锦石记》。
①在今北京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1顺天府:十八盘岭“在府西北八十里,其山萦曲十有八折”。故名。②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六十里。《清一统志·保定府二》:十八盘岭“为云中要路。高峻插天,不能直上,盘延曲折而过
明置,即今甘肃岷县东申都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