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台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北七里。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刘伶而建。唐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诗:“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即此。《舆地纪胜》卷39楚州:“刘伶台在县北,边淮。”
村名。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东北、市河北岸。属淮城镇。人口600。早年为纪念刘伶曾建墩台,故名。产稻、小麦、油菜籽。有建材厂。运输、编织业兴旺。有公路通市区。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北七里。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刘伶而建。唐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诗:“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即此。《舆地纪胜》卷39楚州:“刘伶台在县北,边淮。”
村名。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东北、市河北岸。属淮城镇。人口600。早年为纪念刘伶曾建墩台,故名。产稻、小麦、油菜籽。有建材厂。运输、编织业兴旺。有公路通市区。
南宋淳熙间建。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鼓山主峰屴崱峰上。宋赵汝愚《游鼓山》诗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句。朱嘉爱赵诗,遂书“天风海涛”四字刻石,因以名亭。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鼓山主峰屴崱峰上。南宋
北宋置,属积石军。在今青海贵德县东黄河南岸。《宋史·地理志》 积石军: 顺通堡 “东至临松堡一十二里,西至本军一十八里,南至临松堡二十五里,北至怀和砦界一十二里”。在今青海省贵德县东北。唐末地入吐蕃。
在今湖北英山县西北。明末曾为县治。《清一统志·六安州》: 章山寨 “明崇祯十二年,知县高在以旧县焚毁, 立寨作新城于此”。
旧名佛潭桥堡。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北佛昙镇。清时有县丞驻此。
南诏置,属会川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米易县。
在今广西天峨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1程县:回顾山在“县东五十里”。
即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 (抱由镇)。1936年于此置乐东县。
①在今山西朔州市东。《资治通鉴》: 唐武德六年 (623),突厥颉利可汗攻马邑,高满政出兵御之,“上命行军总管刘世让救之,至松子岭,不敢进,还保崞城”。②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北。《清一统志 ·辽州》:松子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南。《舆地纪胜》卷37扬州:玉钩亭,“元和中,李夷简建,名曰玉钩亭。皇甫湜作记”。
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许岭镇。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宿松县东南有许家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