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港
①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浏河镇。为娄江入海处。元时海运漕粮由此出海。延祐元年(1314)昆山州治曾徙于此,至正十七年(1357)复回原址。当时曾号为“六国码头”。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
②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3通州:“刘家港在州西南,通大江。明初俞通海由此进逼通州,败张士诚兵。”
即今江苏省太仓市东浏河镇。元海运漕粮由此出海。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①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浏河镇。为娄江入海处。元时海运漕粮由此出海。延祐元年(1314)昆山州治曾徙于此,至正十七年(1357)复回原址。当时曾号为“六国码头”。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
②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3通州:“刘家港在州西南,通大江。明初俞通海由此进逼通州,败张士诚兵。”
即今江苏省太仓市东浏河镇。元海运漕粮由此出海。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三里。东汉永平十一年(68)建,为中国最早佛寺之一。《魏书·释老志》:“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
一称尤徕山,又作尤来山、尤崃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四十里。大汶河、小汶河之分水岭。《诗经·鲁颂·閟宫》: “徂来之松。” 即此。《水经·汶水注》: 汶水 “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宋石介筑室其
即七峰山。在今河南方城县北三十里。《魏书·地形志》:荆州方城县“有七石山”。即此。
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之阳。雄奇秀丽,为全山之冠。崖立如削,故借蜀道之名名之。石壁上镌有 “剑门” 二字。即“剑门关”。
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二十八里。《明史·华云龙传》:洪武三年(1370),云华上言:“王平口至官坐岭隘口九,相去五百余里。俱冲要,宜设兵。”明弘治年间于此筑城。清设巡司。
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中部或北京市西南部。东汉废。
在今西藏日喀则市东南三十八里。清 《西藏图考》 卷3: “巴浪迤逦而进,过大桥路坦,七十里至春堆,一作春磊。” 藏语意为集市。为日喀则赴拉萨之要路。
一名阿吉牛录堡子。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阿吉镇。民国《铁岭县志》卷2:阿吉牛录堡子在“城西五十五里”。
明洪武中置,在今江苏高邮市南。《方舆纪要》 卷23高邮州: “盂城驿在州南门外。”在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馆驿巷内。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历经战火、水灾破坏,尚存皂厅、敞厅、后厅、秦邮公馆门楼
唐神龙元年 (705) 析鄮县、宁海二县置,属台州。治所在彭姥村(今浙江象山县治)。以山得名。广德二年 (764) 改属明州。南宋属庆元府。元属庆元路。明、清属宁波府。民国初属浙江会稽道。1927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