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赵扶镇
即今河北大城县东十二里南赵扶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大城县图: 东有南赵扶。
在河北省大城县东部。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赵扶,人口 3130。宋代赵、扶二姓在此建村,得名赵扶,后冠方位改今名。一传杨六郎与王怀女比武招亲处,称难招夫,后谐变为南赵扶。1953年设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59年析置南赵扶农场,1963年改公社,1980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盛产西瓜。有涂料、砖瓦、修配等厂。津保南线公路经此。
即今河北大城县东十二里南赵扶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大城县图: 东有南赵扶。
在河北省大城县东部。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赵扶,人口 3130。宋代赵、扶二姓在此建村,得名赵扶,后冠方位改今名。一传杨六郎与王怀女比武招亲处,称难招夫,后谐变为南赵扶。1953年设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59年析置南赵扶农场,1963年改公社,1980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盛产西瓜。有涂料、砖瓦、修配等厂。津保南线公路经此。
一名淮源井。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二十二里固庙。《清一统志·南阳府一》 “淮水” 条: “ 《旧志》,伏流数里涌三泉,因浚为井,曰淮井。又六七里成河。”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南宁县(即今云南曲靖市)。辖境约当今云南曲靖、宣威二市及富源、罗平、马龙、陆良等县地。1913年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曲靖路置,属云南
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寰宇记》卷84普成县:氐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旧图经》云:晋太康中,关西离乱,武都氐人流离入蜀,耕凿此山,遂成陌,因名”。
在今新疆阿克陶县南。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4蒲犁: 塔尔巴什 (庄) 在 “城东一百六十里”。
在今陕西旬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56洵阳县 “西岔河” 条下: “又有蜀河,在县东北百十三里有堰,下流俱入汉水。”
即今广西邕宁县南南晓镇。清设外委驻防。
唐置,在今广西桂林市东北五里。唐柳宗元 《桂林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 诗云: “幽径为谁开,美人城北来。王程傥余暇,一上子陵台。” 北宋改为桂林驿。
即高壁岭。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霍州》 引 《新志》: 高壁岭 “一名韩信岭。在县南二十五里。南去霍州八十里。五代时北汉于此置砦。今名高壁铺”。即“高壁岭”。
①唐大历五年 (770) 改巫州置,治所在龙标县 (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镇)。《元和志》 卷30叙州: “以境接叙浦”,故名。辖境相当今湖南怀化、洪江二市及黔阳、会同、芷江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
即孟琏。今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明史·云南土司三》: “嘉靖中,孟琏与孟养、孟密诸部仇杀数十年,司废。至万历十三年,陇川平,复设,称猛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