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山

吴山

①亦名虞山、吴坂、虞坂、盐坂。中条山支脉。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跨夏县、平陆界。《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县有吴山。

②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历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正义》引《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

③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民国《吴县志》卷19:“吴山为横山南出之支,在石湖滨。吴越广陵王子奉建吴山院于此,故名。”

④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夹谷山北。《清一统志·海州》:吴山“峰峦独秀,时有云气,左胁壁立千仞”。

⑤在今浙江长兴县南吴山乡东。《清一统志·湖州府一》:吴山“在长兴县东南四十三里。周二十里。梁吴均卜宅于此,唐吴筠复居之,因名”。

⑥一名胥山。在今浙江杭州市旧城区西南城隍山。相传因山上有伍子胥庙,故名胥山。五代时,山上建城隍庙,故名城隍山。《寰宇记》卷93杭州钱塘县:“吴山泉在吴山北。”宋《淳祐临安志》卷8山川:吴山,“《祥符图经》云:在城中钱塘县旧治南六里”。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1:吴山“又曰胥山”。南宋初,金兀术敛兵于吴山,完颜亮欲立马吴山第一峰,均此。

⑦一名东山。即今福建浦城县东吴山。《寰宇记》卷101建州浦城县: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 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户,列屯大泽,即此之民也”。

⑧即岍山、汧山。亦名岳山、吴岳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汉书·地理志》:“汧县吴山,古文以为汧山。”《水经·渭水注》:汧水“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


(1)古山名。(1)又称虞坂、盐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自上及下,七山相重,为中条山重要通道之一。《续汉书·郡国志》:“大阳县有吴山,上有虞城。”即此。(2)又称东山。在今福建省浦城县东。《太平寰宇记》建州浦城县: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之民也”。(2)今山名。(1)又称胥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面。海拔约百米,绵延数里,由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山连接而成。一说因春秋时为吴国南界得名。或云因伍子胥得名。金主亮有“立马吴山第一峰”语。山上有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从凤凰山迁此的城隍庙,故亦称城隍山。东南端紫阳山瑞石古洞下侧有北宋时苏轼《宝成院赏牡丹诗》摩崖石刻和米芾手书“第一山”三字,山西端石壁上有“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2)又称岳山、吴岳,古称汧山、岍山、西镇山。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北,北延至陇县。有镇西、大贤、灵应、望辇、会仙等峰,突兀参天,有“五峰挺秀”之誉。最高点海拔 2069 米。山上有雷神洞、真人洞、餐霞洞、凤凰石诸胜。为中国古代“五岳四镇”之西镇。东麓有古建筑群,以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吴岳庙年代最早。有历代诗文碑刻近百通,俗称小碑林。古建筑大都已毁。


猜你喜欢

  • 怀庆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怀庆路置,治所在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修武、武陟二县以西,黄河以北地。清又增领今原阳县地。1913年废。明改怀庆路置,治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属河南分省。后属

  • 白沙洞

    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北十五里勾漏山。《舆地纪胜》卷104容州:白沙洞,“吴元美记云:白沙洞秉烛从窦入,俯伛扶服,凡经六七窦,每过益宽,而所见益奇,行里余乃至中洞,千态万状,不可殚尽。勾漏甲于天下,而此洞为

  • 左右两江道宣慰司

    元初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邕州路(今广西南宁市)。辖境相当今广西西部地区。贞元元年(1295)与广西道宣慰司合并改名广西两江道宣慰司。

  • 骊成县

    西汉置,属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三十里。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确址无考,一说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属右北平郡。东汉省。

  • 吴阳

    春秋战国秦邑,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因在吴山之阳而得名。《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古邑名。春秋战国秦邑。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南。当因在吴山之阳得名。《史记·封禅书》:“秦灵

  • 初祖庵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二十二里少室山阴五乳峰下,少林寺之北。为纪念初祖达摩而建。达摩是释迦牟尼第28传弟子,印度婆罗门禅宗师。泛海至此,传授禅宗,被推为始祖。现存殿房十余间,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

  • 高唐市

    即高唐镇。今安徽霍邱县西北五十里高塘集。即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北高唐。南宋绍兴初,金兵由颍、寿渡淮,败宋军于此。明成化中置巡检司。

  • 柏林场

    在今四川大竹县北。清属渠县。嘉庆初,白莲教杨开第与总督勒保激战死于此。

  • 袄神楼

    在今山西介休市城北关顺城街。是三结义庙 (旧为元神庙) 前的乐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明万历年间 (1573—1620) 改建,清康熙、乾隆间重修。另有大殿和献亭,均为清建。楼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

  • 民和县

    1930年析乐都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古鄯堡(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1931年移治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川口镇)。1985年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旧县名。1930年析乐都县置。原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