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特东上旗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海晏县三县交界处。后迁今乌兰县东南。《清史稿·地理志》:“牧地在青海东北岸。东至阿拉赖达巴木鲁,南至柴吉,西至青海,北至乌尔肯希巴立台。”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海晏县三县交界处。后迁今乌兰县东南。《清史稿·地理志》:“牧地在青海东北岸。东至阿拉赖达巴木鲁,南至柴吉,西至青海,北至乌尔肯希巴立台。”
在今山东金乡县北。《方舆纪要》卷32金乡县:“大义河在县北。旧自济宁州流入境。《宋史》:庆历中,浚任城金乡之大义河以通漕是也。今亦废。”
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北、与苍山县交界处。史称君山,汉称楼山,魏称仙台山。为尼山分支。南北走向。主峰海拔580米,有“鲁南第一峰”之称。孤峰突兀,自山麓至峰顶,陡峭如壁。仅西北角一狭缝可登。顶部平坦,广数十
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南峆㠠山。 元于钦 《齐乘》 卷1作 “峆㠠山”。 《清一统志·登州府》: 蛤蠦山,“ 《县志》: 巅多灵水,随石窦迸出。又多蛎房,海水结聚而成。上有蛤蠦寺
馆驿名。辽置,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四道沟梁附近。《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引宋薛映记曰: 松山馆 “七十里至崇信馆”。辽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北四道沟梁。为中京通往上京驿路所设驿馆。或即鹿驼帐。一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益阳县置,属天临路。治所即今湖南益阳市。明洪武初改为益阳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益阳县为州,治今湖南省益阳市,属天临路。辖今湖南省益阳市地。明洪武初复降为县。
又作润陂市。北宋置,属进贤县。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北七十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
又称新宁铁路支线。自广东新宁(今台山市)西至白沙。长28.6公里。1917年开工,1920年建成。1939年被日伪拆除。
即今台湾省台中县西清水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台时,“彭年驻兵牛骂头,将扼大甲溪”。即此。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清水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设清水镇。
即君子津。唐贞观七年 (633) 置,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上。后废。唐贞观七年(633年)于河滨县东北黄河君子津渡处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上。
在今广东廉江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04石城县:东桥江“在县东南四十里。《志》云:源出化州境谢获山,南流二十里,经雷州府遂溪县之柳浦,东南会石门水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