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唐县

唐县

①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二十里南固城。北魏属中山郡。北齐废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 (598) 复置,属定州。移治今唐县西三十里西雹水。大业初属博陵郡。唐属定州,圣历元年 (698) 移治今唐县西南城子村。五代梁开平三年(909) 改名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为唐县,后晋改为博陵县。后汉复为唐县,属中山府。金移治今唐县。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②明洪武十三年 (1380) 改唐州置,属南阳府。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14年改为沘源县。


(1)古旧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今河南省唐河县。属南阳府。清因袭不改。1914年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改名沘源县,以县境位于沘水之源得名。(2)今县名。在河北省中西部。属保定市。面积1417平方千米。人口53.1万。辖7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仁厚镇。传尧受封唐侯,于此建唐侯国,筑唐邑。春秋为燕地阳(唐)邑。西汉置唐县,治今县东北固城,属中山郡(国)。《汉书·地理志》:“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县以古国、邑得名。晋徙今治。北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治左人城(今雹水村),属定州,后属博陵郡、高阳郡。唐圣历元年(698年)徙治今西城子村,属定州。五代后梁更名中山县,后唐复名唐县,后晋改名博陵县,后汉复今名。宋徙治左人城,属中山府。金移今治。元属保定路。明、清属保定府。1913年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属保定专区,1958年望都县和清苑县部分地区并入,并迁驻望都县城关。1962年复原制,县人民政府迁今址。1968年属保定地区。1994年划归保定市。地处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东缘及山前平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唐河、通天河及西大洋水库。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稻、棉花。盛产红枣、柿子。为省红枣生产基地县、华北地区山羊板皮集散地。矿产有金、铁、煤、大理石等矿。工业有采矿、机械、农机修配、铸造、水泥、制砖、木器加工等厂。京广铁路及京获、京磁、保涞公路经此。有晋察冀烈士陵园和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及古迹倒马关古城、六郎碑。


猜你喜欢

  • 台中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台湾县。日本占领期间于1896年设台中县,以位于台湾岛中部而名。此后先后改设台中厅、台中州。1945年改设台中县,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中市。1950年迁治丰原镇(即今台

  • 秃河

    即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巴拉嘎尔高勒。《清一统志·乌珠穆沁部》:秃河“在右翼东南四十一里。蒙古名葫芦古尔。源出克什克腾东北三百十里,名阿尔达图河,西北流,入右翼境,为葫芦古尔河,又北流,入阿达可池”。

  • 筓头山

    即鸡头山。又名崆峒山。在今宁夏隆德县东。《史记· 秦始皇本纪》: 始皇二十七年 (前220),“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正义》: “按: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筓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

  • 傥骆道

    即骆谷道。《元和志》 卷22兴道县:“傥谷,一名骆谷。……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是古代关中和汉中间的一条近捷通道。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

  • 舞雩场

    即今四川犍为县北舞云乡。清嘉庆 《犍为县志》 卷2: 舞雩场在 “县东三十里,通井研”。光绪三十一年 (1904),红灯教陈廷璧等起义于此,打毁教堂,围攻犍为县城。

  • 云内镇

    金置,属秀容县。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里寨底村附近。

  • 龙桑寺镇

    民国置,即今山东商河县东北龙桑寺镇。民国《商河县志》卷2:龙桑寺“在城东三十里”。镇因寺名。在山东省商河县东北部。面积32.8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龙桑寺,人口 1000。传新莽末刘秀兵

  •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简称陕西行都司。明洪武十二年 (1379) 置,治所在庄浪卫 (今甘肃永登县)。二十六年 (1393) 移治甘州城 (今甘肃张掖市)。辖境约当今甘肃黄河以南及青海湟水流域。清雍正二年(1724) 废。

  • 北渑池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渑池县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属河南郡。北周大象中改属同轨郡。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②东魏兴和中侨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卫辉

  • 长垱口

    即今湖北仙桃市东北二十六里长埫口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沔阳州(治今沔城镇)东北有长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