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胜军

威胜军

①唐天宝十三年 (754) 置,属廓州。驻地在宛肃城 (一作宛秀城,在今青海贵南县东北黄河南岸)。《新唐书·地理志》 廓州: “西八十里宛秀城有威胜军。” 乾元元年 (758) 陷于吐蕃,废。

②唐方镇名。光启三年 (887) 以义胜军改名,治所在越州 (今浙江绍兴市)。乾宁三年 (896) 改名镇东军。

③唐乾宁元年 (894) 置,治所在乾州 (今陕西乾县)。五代唐同光二年 (924) 罢军名。

④五代方镇名。后唐改宣化军置,治所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后周改名武胜军。

⑤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置,治所在铜鞮县(今山西沁县)。辖境相当今山西沁县、武乡、沁源等县地。金天会六年 (1128) 改沁州。


(1)唐天宝十三载(754年)置,治宛秀城(今青海贵德县西)。辖境相当今青海省贵德县。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废。(2)唐方镇名。光启三年(887年)以义胜军改名,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乾宁三年(896年)改为镇东军。(3)五代方镇名。五代唐以宣化军改名。治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周改名武胜军。(4)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置,治铜鞮县(今山西沁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武乡、沁县、沁源等县地。属河东路。金天会六年(1128年)升置为沁州。


猜你喜欢

  • 临漳县

    西晋建兴元年 (313) 以避愍帝司马业讳改邺县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寻废。东魏天平初复置,属魏尹。北周建德六年(577) 移治今临漳县西南十八里旧县村,属相州。隋属魏郡,唐属相州,

  • 参麻布玛

    在今西藏巴青县东北江绵附近。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见清乾隆 《西藏志 ·外番》。

  • 疏 (疎) 勒国

    又作竭叉、沙勒、佉沙、室利讫、粟多底、可失哈里、哈失哈等。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疏勒城 (今新疆喀什市)。《三国志· 乌丸鲜卑东夷传》: “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 其大国龟兹、 于窴

  • 中平寨

    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 中平寨“宋置寨,元因之, 明洪武十八年废。嘉靖三十四年以后, 时有寇惊,议设兵防驻。万历十年,议者谓中平为一郡要害,应设把总,帅兵屯守,今为往来孔

  • 永修县

    东汉灵帝时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西南。隋开皇九年(589)省。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南昌州。八年省入建昌县。1914年改建昌县复置,属江西浔阳道。治所在今永修县西北艾城。192

  • 移风县

    三国吴改居风县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北马江南岸。南朝宋为九真郡治。隋属九真郡。唐属南陵州。天宝中废。见“居风县”。

  • 湖洑镇

    北宋置,属宜兴县。即今江苏宜兴市南五十里湖㳇镇。 后讹为湖㳇。 《方舆纪要》 作“湖没”; 《清一统志》 作 “湖汊”。明、清置巡司于此。

  • 犁阳县

    三国吴置,属新都郡。治所在今安徽屯溪市西。西晋改为黎阳县。古县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歙县置,治今安徽省黄山市西北,属新都郡。西晋改名黎阳县。

  • 丽江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为丽江府治。治所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1929年直属云南省。1961年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古旧县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治今云

  • 宁平县

    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二十五里宁平城。东汉属陈国。西晋废入苦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郸城县东北宁平。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废入苦县。《资治通鉴》:西晋永嘉五年(3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