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陵镇

安陵镇

①在今河北景县东十七里安陵乡。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五十二里大黄集东南安陵。《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北宋置安陵镇。明洪武元年(1368)曾移曹州治此,寻置安陵镇巡司。清末改为安陵集。民国间名冉堌村。1948年后复名安陵。


(1)古镇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曹州治。(2)今镇名。(1)在河北省吴桥县西北部、南运河西岸。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720。汉安陵县治,附近又有十八陵,故名。西晋东安陵县治,北魏、隋、唐安陵县治。1949年设水波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改安陵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面粉、砖瓦、预制天花板等厂。京沪铁路、104国道经此。古迹有安陵古城址。(2)在河北省景县东部。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 1820。唐永徽年间此地为安陵县治,故名。宋废入将陵县,城遂废。明置巡检司于此。1953年建乡,1958年并入景州公社。1961年析建安陵公社,1983年复乡,199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棉花。有砖瓦、木器、橡胶、面粉加工、玛钢件厂及运输队等。有安龙公路。(3)在河南省鄢陵县中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3万。东汉起为鄢陵县治。1958年置城关公社,1962年改镇,1965年复公社,1983年又改镇,1986年改安陵镇。因古时安、鄢同音,古城(今鄢陵县城北9千米处)在战国时称安陵,故名。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有木器、机械、印刷、钢木家具、酿酒、水泥制品等厂。禹郸铁路、311国道、开龚公路经此。古迹有唐庄遗址、三灵俣冢、尸宙碑、乾明寺塔。


猜你喜欢

  • 鹿鲁站

    又作鹿鲁吉站。元置,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蜚克图乡附近。元 《析津志》 天下站名: “上京海哥七十 (里) 鹿鲁。” 明改鲁路吉站。

  • 白道城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坝口子村古城。《魏书·李崇传》:正光五年(524),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反叛,所在响应,征北将军、临淮王彧大败于五原,安北将军李叔仁寻败于白道,贼众日盛。……(北讨大都督李崇子神

  • 甘松县

    ①西魏置,属甘松郡。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东黄龙乡。隋开皇初废入嘉诚县。②唐贞观五年(631)置,属西金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八年(634)属岩州。后废。古县名。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置,治今四川

  • 水关

    在今浙江桐庐县城。《方舆纪要》卷90桐庐县:水关在“县东二里, 当桐溪入江之口。合江巡司置于此。一名严、衢、婺三州巡捉私茶盐司”。

  • 五城

    在今湖南辰溪县东。《元和志》卷30辰溪县:“五城山,在县东南三百六十二里。《武陵记》云:‘楚威王使将军庄��定黔中,因山造此城。”据《清一统志·辰州府一》:五城山“在辰溪县

  • 奠酒哑堡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3石泉县: 奠酒哑堡 “亦在县西。其相近又有平番、赤土诸堡,皆控扼白草番之处。嘉靖二十四年,白草等一十八寨番蛮聚众于羊角、白泥一带,劫掠攻陷平番、

  • 库木吐喇千佛洞

    在今新疆库车县城西南五十里库木吐喇村北、渭干河出山口处的东岸。维吾尔语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或以附近有一烽火台遗址,故名。为古龟兹国及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重要佛教遗迹。最早的洞窟可能开凿于东汉。现存一

  • 安稳驿

    明置,属綦江县。在今四川綦江县南一百四十里安稳镇。《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东溪马驿”条内:“又有安稳马驿, 旧有砦,亦曰安稳砦。杨应龙作乱,綦江募兵扼安稳以拒之,既而应龙来犯,分兵屯赶水镇、猫儿冈诸

  • 鲍家遗址

    在今山东邹平县东二十四里长山镇鲍家村西南。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上叠压商周至秦汉文化层。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锛、石簇、蚌锯、铜削、铜簇、黑陶杯、鼎、鬲、簋、豆及蛋壳陶

  • 安军州

    五代时于阗国置,治所在今新疆于田县东北。《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于阗:“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方舆纪要》卷65于阗:扜罙城“五代时于阗尝置州于此。高居诲云:渡陷河,又西至绀州,于阗所置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