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巴山

巴山

①又名临川山。即今江西崇仁县西南相山。为崇仁、乐安二县界山。《寰宇记》卷110抚州崇仁县:临川山“在县南六十一里。旧名巴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临川山”。《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巴山“有栾巴祠,故名。唐改曰临川山。宋邑宰孙懋避栾仙讳,又改曰相山。相传巴山有四仙,曰梅、栾、邓、叶。梅即汉梅福。栾即栾巴,隐此山。邓、叶俱南城人”。清光绪《江西通志》卷52抚州府:相山“有汉豫章太守栾巴治妖于此, 邑人以其名名山。唐天宝六载改曰临川山,以其为临水所自出也。宋绍兴中,县令孙懋避巴讳, 以巴尝迁沛相,改今名”。

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晋书·杜预传》:太康元年(280)伐吴,预“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寰宇记》卷146松滋县:巴山“《左氏传》巴人伐楚。《荆南志》云:“巴人复遁而归,因有巴复村在山北,因曰巴山。”

③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七十里巴山村附近。唐杜佑《通典·州郡部》 巴山县:“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

④在今湖北巴东县南一里。《舆地纪胜》卷74归州:巴山“在巴东,县治所依”。《方舆纪要》卷78巴东县:巴山“一峰矗起,下分三冈,形如金字。一名金字山”。山产茶。

⑤在今广东电白县境。《寰宇记》卷161茂名县:“废南巴县在县东一百里。……取县东一百里南巴山为名。”《舆地纪胜》卷117高州:巴山,“《方舆记》云:在电白县”。

⑥即今四川重庆市内之枇杷山。清乾隆《巴县志》卷1:巴山“在城内。郡城坐山。……沿山为城,环江为池,人烟㕓市,傍壑凌霄,有千佛崖、滴珠泉、七星坎、洪崖洞”。《清史稿·地理志》 巴县:“城内巴山,县以此名。”

⑦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镇西北缙云山。《舆地纪胜》卷157重庆府:巴山“在巴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又名缙云山”。

⑧即巴岭山。又名大巴山。在今陕西南郑县南。


(1)古山名。又称麻山。在今湖北省松滋市西南。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杜预伐吴,遣周旨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即此。(2)大巴山的简称。


猜你喜欢

  • 巴惕客先

    即巴达哈伤。在今阿富汗东北巴达克山一带。

  • 太仆寺左旗

    清初设太仆寺左翼牧厂,1936年改为太仆寺左旗。治所在炮台营子(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贡宝拉格苏木)。1956年宝昌县撤销并入,改称太仆寺旗,移治宝昌镇。

  • 波林三多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南一百三十多里。藏语意为毛洲三岔口。因地处甲扎岗嘎河三岔处而得名。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规定,由中国政府同意在西

  • 玉女潭

    ①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二十五里。《资治通鉴》:五代汉乾祐元年(948),蜀将安思谦“败汉兵于玉女潭”。即此。②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南。《清一统志·凤翔府一》:玉女潭在“鱼塘峡内,其水自永安宫前流入此潭,从半

  • 宁夏后卫

    明正德元年(1506)改花马池守御千户所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即今宁夏盐池县。清康熙三年(1664)废。明正德元年(1506年)改花马池千户所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清康熙六年(1667年)废。

  • 喇嘛洞召

    俗称喇嘛洞。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大青山中。明万历年间,由察罕博格达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清顺治十二年 (1655) 赐名广化寺。位于山谷内银洞山南坡,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

  • 怀德镇

    北宋末改落来镇置,属江阳县。即今四川富顺县东南一百里怀德镇。明《泸州志》引《江阳谱》:“怀德镇旧名落来镇。宣和三年安抚司状奏:据落来市乡老称:落来镇,初因夷人落来归明于本镇住,遂呼镇市为落来,乞改换。

  • 乱石山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北。《舆地纪胜》卷89广州:乱石山“在蒲涧后,(唐)杜审言诗曰:乍将云鸟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如欲坠”。即此。《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白云山”条:“乱石山在府东北二

  • 榆北县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榆社县析置,属太行区。治北翟管村 (今山西榆社县北北翟管村)。1944年冬撤销,并入榆社县。旧县名。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43年由山西省榆社县东北部析置渝北办事处,寻改渝北县。

  • 利和县

    又作和利县。唐显庆二年(657)析通轨县置,属当州。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三十里。天宝初属江源郡,乾元初复属当州。广德后地入吐蕃而废。古县名。唐显庆三年(658年)置,治今四川省黑水县东北。属当州。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