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并州

并州

①古“九州”之一。《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昭余祁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约当今山西、河北一带。

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河北的一部。东汉治所在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扩大,包有今陕西北部及河套地区。三国后渐小。唐代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开元十一年(723)改为太原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改并州, 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市)。嘉祐四年(1059)又改为太原府。

③十六国前秦置,治所在蒲阪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后移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后秦末年废。

④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396)置,治所在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皇初五年(398)废。

⑤十六国南燕置,治阴平(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晋书·地理志》:南燕慕容德“以并州牧镇阴平”。

⑥西魏置,治所在随郡(今湖北随州市)。废帝三年(554)改为随州。

⑦南朝梁置(一说西魏置),治所在南晋郡(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说在今万源县南固军坝)。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万源县南部地。隋开皇五年(585)废。


(并bīng) (1)古九州之一。《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昭余祁在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的一部分。(2)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东汉治晋阳县(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扩大,包括有今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辖境渐小。唐代相当今山西省阳曲县以南、文水县以北的汾水中游及其以东地区。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又改为并州,移治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七年又迁治阳曲县(今太原市)。嘉祐四年(1059年)又升为太原府。(3)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396年)置,治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西南部。末年废。(4)太原市的别称。


猜你喜欢

  • 奉义县

    辽置,属大同府。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十里。金降为奉义镇。古县名。辽析云中县置,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属大同府。金废。

  • 巴陵山

    又名巴丘山、天岳山。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隅,滨临洞庭湖。宋本《寰宇记》卷113岳州引《江源记》云:“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 小溶江

    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为漓江支流。《元史·阿里海牙传》:至元十三年(1276),阿里海牙攻马塈于严关,“又败都统马应麒于小溶江,遂逼静江”。

  • 凤凰城门

    一作凤边门。又名边门口,简称边门。清置,即今辽宁凤城市南边门镇。《清一统志·奉天府二》:凤凰城边门在“凤凰城西南十里”。

  • 论城

    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7襄城县:论城“魏武行营也。中有论事台”。

  • 旧县

    ①即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女山湖镇。南朝宋以来,先后置睢陵、睢阳、池南、招义、化明、招信等县,至元始废。明置巡司于此。②即今福建松溪县东北旧县。本名松源镇,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置松源县。北宋开宝

  • 安阳城

    ①在今山东曹县东。《史记·项羽本纪》:宋义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又,《傅宽传》:傅宽“从攻安阳、杠里”。《正义》谓“今宋州楚丘县西十里安阳故城是也”。②在今河南陕县东南硖石乡西四十里。《

  • 台山县

    1914年改新宁县置,属广东粤海道。治所即今广东台山市。以县北有三台山而名。1920年直属广东省。1992年改设台山市。旧县名。1914年改新宁县置,治今广东省台山市台城镇。1992年撤销,改设台山市

  • 贾嗣桥

    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南贾嗣镇。清光绪 《江津县志》 卷2: 贾嗣场 “距城九十里”。

  • 苏满卡

    清帕米尔八卡之一。光绪十五年(1889)置,在帕米尔西南部雅什库勒北苏满。宣统《新疆图志》卷5:“十五年又设苏满一卡于伊西洱库尔淖尔北十里。”后被俄国侵占,今属塔吉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