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幽州

幽州

①古 “九州” 之一。在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尔雅·释地》: “燕曰幽州。” 《周礼·职方》: “东北曰幽州。”

②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西晋移治涿县 (今河北涿州市)。北魏还治蓟县。隋大业初改为涿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区及所辖通县、房山区、大兴县和天津市武清县,河北易县、永清、安次等县。辽会同元年 (938)改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③十六国时汉置幽州,镇离石县 (今山西离石县); 前赵置幽州,镇北地郡 (今陕西耀县); 后燕失中原后东保辽西,复置幽州,镇令支县 (今河北迁安县西); 北燕移镇肥如县 (今河北卢龙县北); 南燕置幽州,镇琅邪郡之发干戍 (今山东临沂市); 夏置幽州,镇大城 (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

④东晋侨置,治所在三阿 (今江苏金湖县东南平阿西村)。淝水战后复得汉、晋青州之地,改置幽州,镇广固 (今山东青州市)。

⑤唐方镇名。先天二年 (713) 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治所在幽州 (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天宝元年 (742) 改为范阳节度使。宝应元年 (762) 复名幽州,兼卢龙节度使。唐亡遂建号为燕。913年为晋所并。


(1)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燕曰幽州。”《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燕指春秋、战国燕国地,即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及辽宁省一带。(2)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察郡国十,南有今河北省中部至山东省马颊河,北抵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西起河北省万全、涿鹿、易县等县,东有辽宁省大部、吉林省一部及朝鲜半岛大部。东汉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小部、辽宁省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魏、晋以后辖境减缩。隋大业至唐武德初曾改为涿郡。唐时相当今北京市和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永清、廊坊等市县地。契丹会同元年(938年)改置为幽都府,建号南京。(3)唐方镇名。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天宝元年(742年)改名范阳节度使。


猜你喜欢

  • 伏州

    唐武德三年(620)置,治所在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八年(625)废。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辖境约当今甘肃省甘谷县一带。八年废,县属秦州。

  • 飞狐县

    隋仁寿元年(601)改广昌县置,属易州。治所即今河北涞源县。《元和志》卷14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大业初属上谷郡, 隋末废。唐武德六年(623)复置,寄治易州遂城县(今徐水县西北),贞观五年

  • 顺圣川西城

    即今河北阳原县城。明天顺四年(1460) 筑城。《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顺圣川西城,“ 《边防考》: 成化十九年小王子寇大同诸堡,长驱入顺圣川,散掠蔚、朔诸州,因设南路参将驻顺圣西城,辖东、西

  • 黄珏桥镇

    即今江苏邗江县北二十六里黄珏镇。清嘉庆 《扬州府志》 卷16 《都里》 引 《雍正志》: “黄珏镇即黄珏桥,在城北四十里白茆湖北、黄子湖南,地多高阜,最为偏远。相传宋、元之季,士大夫避地多居于此。今居

  • 古鲁纳木吉牙城

    即今西藏朗县西古如朗杰。《清一统志·西藏》:古鲁纳木吉牙城“在喇萨东南六百二十里”。藏语意为“古如巴”(姓氏)的全胜宫。1960年并入朗县。又作古浪、衮米纳木佳勒。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朗县西古如

  • 葵园峡

    即葵园狭。在今甘肃兰州市西。

  • 婆卢买水

    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北白杨木河。源出县东北,南流入松花江。《金史·太祖纪》: 收国二年 (1116) 九月 “乙巳,南路都统斡鲁来见于婆卢买水。始制金牌”。清称布雅密河。

  • 东小江

    即今浙江东部曹娥江的别称。《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郑)祗德始令屯郭门及东小江”。胡三省注:“东小江出剡溪,至曹娥百官渡而东入海。”古水名。即今浙江省东部曹娥江。唐咸通元年(860年),

  • 三阿

    在今江苏金湖县东南平阿西村。东晋时尝侨置幽州。《晋书·谢玄传》: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苻坚南侵,坚将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即此。在今江苏省金湖县东南平阿西村。东晋侨置幽州于此。《资治通鉴

  • 宏徽殿

    唐东都宫殿。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元河南志》载:宏徽殿“在流杯殿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