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山
①即白石山。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卷5渑池县:“广阳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名渑池山。”
②即鲋鰅山。在今河南内黄县南。唐杜佑《通典》卷180魏州顿丘县: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明一统志》卷4大名府:鲋鰅山“一名广阳山”。
①即白石山。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卷5渑池县:“广阳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名渑池山。”
②即鲋鰅山。在今河南内黄县南。唐杜佑《通典》卷180魏州顿丘县: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明一统志》卷4大名府:鲋鰅山“一名广阳山”。
元置,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南金雨乡境。
春秋时莒邑。在今山东莒县北。《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杜注:“且于,莒邑。”
唐武德八年 (625) 置,治所在南浦县 (今四川万县市)。辖境相当今四川万县市及梁平等县地。贞观八年 (634) 改为万州。唐武德八年(625年)改南浦州置,治南浦县(今重庆万州区)。辖境相当今重庆
即妫水。今中亚阿姆河。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六十二里平湖镇。旧属通州。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通州西有“三十里,一名平潮镇”。民国《南通县图志》卷1有三十里埠。因距通州城(今南通市)三十里而得名。
1941年由松潘县黄胜关以外地方析置,驻麦桑(中阿坝,今四川阿坝县)。1949年撤销,并入松潘县。1941年由黄胜关外麦桑一带地方析置,治麦桑(即中阿坝,今四川阿坝县驻地阿坝镇)。1949年并入松潘县
一作罗山。 在今湖北房县西。 《明史·左良玉传》: 崇祯十二年 (1639),良玉追张献忠 “逾房县八十里,至罗猴山,军乏食。……良玉大败奔还”。又 《张献忠传》: 左良玉追击张献忠,
①一名东、西梁山。在今安徽芜湖市北长江滨,对岸属和县界。《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七年(463)十二月,“于博望、梁山立双阙”, 即此。《寰宇记》卷105当涂县引《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
即今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永兴岛西南之华光礁。1935年命名为觅出礁。1947年改名华光礁。
春秋时筑于湨水旁之大堤。在今河南济源市北。《尔雅· 释地》: “梁莫大于湨梁。” 郭璞注:“湨,水名; 梁,堤也。” 《春秋》: 襄公十六年 (前557),公会晋侯等 “于湨梁”。湨水旁所筑大堤。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