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矶滩
亦名庙基滩。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明嘉靖 《云阳县志》 卷上: 庙基滩在 “县东三十里。蜀道险地”。两岸石咀夹束,江面甚逼,江心又有石梁一道,横亘南北,水流至此,漩折成涡,名曰迴水沱,舟行屡遭覆溺。清嘉、道间累经平治,滩势稍平。
亦名庙基滩。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明嘉靖 《云阳县志》 卷上: 庙基滩在 “县东三十里。蜀道险地”。两岸石咀夹束,江面甚逼,江心又有石梁一道,横亘南北,水流至此,漩折成涡,名曰迴水沱,舟行屡遭覆溺。清嘉、道间累经平治,滩势稍平。
①俗呼大湖江。即今江西赣县北湖江乡。清时有巡检驻防。②即今福建闽侯县北大湖乡。清时侯官县丞驻此。民国置县佐。(1)在福建省永安市北部、益溪两岸。面积248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湖,人口
即今贵州独山县东南四十里基长镇。旧有外委戍守。“基长” 为鸡场谐音。昔以 “酉” 日赶场,故名。
在今辽宁锦州市西。旧为京奉铁路通裕支线的终点。
即喀喇和色尔。今新疆和硕县东榆树沟。清 《林则徐日记》: 道光二十五年 (1845) 二月初二日,“至河色尔台,又名榆树沟,此处有榆树数株,井水可饮。军台洁净,较前数台俱胜”。
在今湖北安陆市西。《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一年(415),雍州刺史鲁宗之与其子竟陵太守鲁起兵应司马休之,刘裕遣檀道济等出襄阳, “江夏太守刘虔之将兵屯三连,立桥聚粮以待,道济等积日不至
三国吴置,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峰下)。甘露元年 (265) 改置始兴郡。
即今广东化州市北壶垌墟。清光绪 《高州府志》 卷 10化州: 壶洞在 “州北一百四十八里”。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最东端。清许琰 《普陀纪胜》: “梵音洞山在正东境,面大洋……此山名青鼓磊,至洞口峭壁危峻,石色青黝,高三四十丈,徒劈两岩如门洞然,深广百余丈。海潮入洞激荡有声,如龙虎啸吼,
即今缅甸北部糯千卡河 (即小江) 南侧的派赖。清代属腾越州明光隘土把总。光绪 《续云南通志稿》 卷99土司: 明光隘土把总 “北至派赖河一百里野夷界”。
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老城北黄河中。《金史·徒单兀典传》:抹燃速也“以船八十往运潼关、阌乡粮,行及灵宝北河夹滩。义军张信、侯三集壮士三百余,保老幼,立水栅,北将忽鲁罕只乘浅攻之,不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