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 (逕) 江
在今福建福清市南。《方舆纪要》 卷96福清县: 径江在 “县南三十里。《志》 云,江源有二: 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 一出黄蘖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岛,复岐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南流复合,由迎仙港入于海。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海坛山入犯,移屯上径,官军捣破之。即径江上流也”。
在今福建福清市南。《方舆纪要》 卷96福清县: 径江在 “县南三十里。《志》 云,江源有二: 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 一出黄蘖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岛,复岐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南流复合,由迎仙港入于海。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海坛山入犯,移屯上径,官军捣破之。即径江上流也”。
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之纳林河。《清一统志·霍罕》:那林河“在葱岭西北。经流数千里,霍罕、安集延诸国濒之以居。大小泉流支流不一,并会此河。其发源从东布鲁特境,西行过安集延城之北,又西行过玛尔噶朗城北,又
北周天和元年 (566) 置,为同昌郡及覃州治。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北。隋大业初属汶山郡。后废。唐贞观三年 (629) 复置,属松州。治所在今黑水县东。二十一年 (647) 为当州治。仪凤二年(677)
在今福建德化县西北。《清一统志·永春州》:邱店寨“在德化县。《旧志》,在县西北四十里尤岭下。宋大中祥符间, 以其地当德化、安溪、永春三县之交,置三县巡司,以土军守之。今废”。
①北魏置,为谯州南谯郡治。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后移今蒙城县。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为肥水县。②清同治三年 (1864) 置,属颍州府。治雉河集(即今安徽涡阳县)。民国初属安徽淮
亦作雅鸿桥。即今河北玉田县东南三十里鸦鸿桥镇。清时有河主簿驻此。民国时期与窝洛沽、林南仓为县中三大镇。
1913年改安良厅置,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西安良。不久废入康定县。旧县名。1913年由安良厅改置,治安良坝(今四川康定县西安良);同年裁撤,并入康定县。原属川边特别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撤销,划归
即今山西岢岚、兴县境内之岚漪河。源于岢岚县东南,西北流经县城南,又西流至兴县西北入黄河。《寰宇记》 卷50岚谷县: “岢岚河在县东,水从岚州宜芳县走马岭下流出,去县四十里,西入合河县界。”
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水经·淮水注》:大漴陂“水出分为二流,南为肥水,北为鸡陂。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水出鸡陂”。《新唐书·地理志》下蔡县:“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鸡陂,六十里有黄陂,东北八十
在今云南昭通市北部。唐樊绰 《蛮书》 卷1: 石门外 “第七程至蒙夔岭,岭当大漏天,直上二十里,积阴凝闭,昼夜不分。从此岭头南下八九里,青松白草,川路渐平”。
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麻溪县(今越南北部永富省红河右岸锦溪)。辖境相当今越南永富省部分及河宣省南部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