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晋兴县

晋兴县

①即兴晋县。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晋书·地理志》 讹为晋兴县。

②西晋永嘉五年 (311) 前凉张轨置,为晋兴郡治。治所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湟水南岸。北魏废。《水经·河水注》: 湟水 “又东南径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 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清一统志·西宁府二》: 晋兴废县 “小晋兴城盖即晋兴郡治之晋兴县。其曰小晋兴者,犹沛郡之沛县为小沛也”。

③东晋大兴元年 (318) 置,为晋兴郡治。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市南二里郁江南岸亭子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宣化县。

④东晋孝帝时置,属遂宁郡。治所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北玉溪镇西青石坝。南齐属东遂宁郡。西魏改为始兴县。

⑤东晋侨置,属巴西郡。治所在今四川安县东北。西魏废入益昌县。

⑥南朝宋置,属巴渠郡。治所在今四川达川市、达县或宣汉县境。齐以后废。

⑦南朝宋置,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北境。齐废。

⑧隋开皇十一年 (591) 置,属郴州。治所在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旧市。大业初属桂阳郡。唐贞观八年(634) 废。

⑨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南晋州。治所在今广西武鸣县南三十里。贞观八年 (634) 属邕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改为乐昌县。


古县名。(1)西晋置,治今江西省贵溪市。属鄱阳郡。后废。(2)西晋元康初分余汗县置,治今江西省余江县东北晋兴乡。属江州。永嘉七年(313年)改名兴安县。(3)东晋大兴元年(318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邕江南岸。为晋兴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宣化县。(4)东晋置,治今重庆市潼南县北。属巴郡,后属遂宁郡。西魏时改始兴县。(5)东晋置,治今四川省安县东北。属巴西郡。西魏时废入益昌县。(6)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治今湖南省资兴市南。属桂阳郡。唐贞观八年(634年)废。(7)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宣化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南。属南晋州,后属邕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乐昌县。


猜你喜欢

  • 鲜虞

    春秋白狄所建国。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新城铺。《左传》: 昭公十二年 (前530),“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注: “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 西汉于此置新市县。古国名。春秋小国

  • 米川城

    北宋崇宁三年(1104)于唐米川县故址修筑,属廓州。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黄河北岸。《宋史·地理志》廓州:米川城“王厚云:米川沿河西至廓州约六十里,过河取正路至结啰城约三程,本城至廓州约三十余里”

  • 贾汪

    即今江苏徐州市东北贾汪区。津浦铁路有支线通此。

  • 飞云壑

    当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境。明金幼孜《北征录》:永乐八年(1410),成祖朱棣亲征鞑靼本雅失里至斡难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其大元帅阿鲁台东奔,“遂止次飞云壑”。

  • 建初寺

    在今江苏南京市。《舆地纪胜》 卷17建康府: 建初寺 “ 《金陵览古》 云: 在上元县南三百步。《舆地志》 云: 吴赤乌十年,沙门僧康僧会自西天竺来传佛法,大皇帝作建初寺以处之。江东诸寺始于此寺。今名

  • 甲父

    古国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南。《左传》:昭公十六年(前526),齐侯伐徐,徐人行成,“赂以甲父之鼎”。杜注:“甲父,古国名。高平昌邑县东南有甲父亭。”

  • 献王陵

    又称河间献王陵。在今河北献县城东北八里河城街乡。河间王刘德为汉景帝之子、武帝之兄,景帝前元二年 (前155) 封为河间王。《史记·五宗世家》 载: 河间献王德 “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

  • 巴彦诺尔

    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青海辉特部南一旗:“巴彦诺尔在青海东南,周四十余里。水西北流出,屈曲三百数十里,入和尔必拉。”

  • 彭道将池

    亦名南池。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南十五里七里镇。《汉书· 地理志》 阆中县: “彭道将池在县南。” 《寰宇记》 卷 86 阆中县: 彭道将池,“ 《郡国志》 云: 彭道鱼池在州西南。《四夷述记》云: 州东南

  • 三江渡

    ①在今湖南会同县南。《方舆纪要》卷82会同县:“三江渡在县南五里。”②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南。《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三江渡“在县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番。《志》云:三江渡水注多功峡,入平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