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枣强县

枣强县

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南东故县村。《元和志》 卷17枣强县: “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 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属安平郡。西晋属安平国。北魏神瑞二年 (415) 废入广川县,太和二十二年 (498) 复置,属长乐郡。北齐天保七年 (556) 移治今景县西南广川乡。隋开皇二年(582) 又移治今枣强县东前旧县村,属冀州。大业初属信都郡。唐属冀州。北宋熙宁元年 (1068) 废入信都县,十年复置,仍属冀州。金天会十年 (1132)移治今枣强县。清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 (1724)仍属冀州。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面积892平方千米。人口37.5万。辖6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枣强镇。战国时赵于此筑煮枣城。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置枣强县,治今东、西故县村,属清河郡。以枣木强盛得名。《元和郡县志》冀州枣强县:“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北魏神瑞二年(415年)省入广川县,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复置,属长乐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广川、索卢县省入,并徙治广川故城(今广川村)。隋开皇二年(582年)徙治今前、后旧县村,属冀州,后改属信都郡。唐属冀州。金天会十年(1132年)徙治今址,属冀州。元、明、清因之。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衡水专区,1958年并入衡水县,1962年复设枣强县,属衡水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6年划归衡水市。地处河北平原东部,为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有清凉江、索泸河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皮毛加工、纺织、化工等工业。大营皮毛加工为传统手工业,远近闻名。京九铁路和衡大、邢德、枣南、枣冀等公路纵横境内。古迹有西汉名儒董仲舒石像。


猜你喜欢

  • 杨虚侯国

    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茌平县东北。《汉书·王子侯表》 有杨虚侯将闾。东汉省。《水经·河水篇》:河水“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 桔柏津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北白龙江注入嘉陵江处。《舆地纪胜》 卷184利州: 桔柏津 “在昭化县。杜甫诗云: 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今昭化驿有古柏,土人以桔柏名之”。历为秦入蜀之重要津渡。《资治通鉴》

  • 谅江府

    明永乐五年 (1407) 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清远县 (今越南北部河北省凤眼)。辖境相当今越南河北省部分地。宣德二年 (1427) 以后地入安南。

  • 铁嶂山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南铁峰。《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上杭县: 铁嶂山 “在县西。石壁峭拔,势若屏嶂。山之西产铁矿”。《清一统志·汀州府》谓铁嶂山 “在上杭县东南,接永定县界”。

  • 川沙镇

    ①原上海市川沙县治城厢镇。1993年撤销川沙县,改设浦东新区后,改为川沙镇。②即小川沙镇。在今上海市宝山区西北,濒临长江。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宝山县西北有“川沙”。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南部。面积42

  • 南单台 (臺)

    即鹿台。在今河南淇县治。《水经·淇水注》: “ 《竹书纪年》 曰: ‘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 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

  • 水西关

    元建,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紫坪铺相对之岷江南岸韩家坝。《元史·河渠志三》:元至元元年(1264)修都江堰,“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

  • 围坊遗址

    在今天津市蓟县东六里。其地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铜器、石器、骨器、陶器等近百件;有铜刀、铜耳环、石簇、穿孔石斧等。经鉴定,约有四千余年历史。

  • 高阳里

    ①在今河南平顶山市东。北魏曾置高阳县于此。《清一统志 · 南阳府二》: 高阳废县,“ 《旧志》,县北平顶山侧有高阳里,盖犹以故县得名”。②在今河南许昌市内。《后汉书·荀淑传》: 荀淑 “有子八人: 俭

  • 安都郡

    西魏改辅剑郡置,属始州。治所在武连县(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八十里武连镇南五里)。辖境相当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地。隋开皇三年(583)废。西魏改辅剑郡置,治武连县(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功桥)。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