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阳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瀛州。治所在浮阳县 (今河北沧县东南旧州镇)。辖境相当今河北沧州、沧县、黄骅、海兴、盐山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渤海、章武郡地置,治浮阳县(今河北沧县东南东关)。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盐山、孟村、海兴、黄骅、沧州等市县及青县部分地。隋开皇初省。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瀛州。治所在浮阳县 (今河北沧县东南旧州镇)。辖境相当今河北沧州、沧县、黄骅、海兴、盐山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渤海、章武郡地置,治浮阳县(今河北沧县东南东关)。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盐山、孟村、海兴、黄骅、沧州等市县及青县部分地。隋开皇初省。
即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武墩乡。《明史·河渠志二》: 万历六年 (1578),潘季驯言: “虑淮水涨溢,则筑高家堰堤以捍之,起武家墩,经大、小涧至阜宁湖,而淮不东侵。”
又作汩咄。隋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吉林松花江下游地区。《新唐书·北狄传》:“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稍东北曰汩咄部。”唐并入渤海国。
在今陕西大荔县城内。《清一统志·同州府》 引《旧志》称:“西魏太师宇文泰故居。泰以同州扼关河之险,既专政,犹恒居此。闵帝受魏禅,谓之同州宫。明帝有《幸同州故宫》诗。大象二年,改名天成宫。”在今陕西省大
即虎思斡耳朵。西辽都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东南二十里布拉纳古城遗址。《金史·粘割韩奴传》: 大定中,回纥移习览言:“本国回纥邹括番部。所居城名骨斯讹鲁朵,……先时契丹至不能拒,因臣之。契
元大德七年 (1303) 改普定府置,属曲靖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东南杨武布依族苗族乡。明洪武十四年 (1381) 改置普定府。元大德七年(1303年)改普定府置,治今贵州省安顺市扬武。辖境相当今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南,南接浙江淳安县界。宋淳熙《新安志》卷4休宁县《山阜》:白际山“在县南八十五里。高五十二仞,周八里,东连歙县及严州遂安界”。《清一统志·徽州府一》:白际山“在休宁县东南八十五里。脉从
约在今内蒙古西部大青山。《魏书·蠕蠕传》: 天兴五年 (402),“社崘闻太祖征姚兴,遂犯塞,入参合陂,南至豺山及善无北泽”。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境。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柔然可汗社Ȫ
在今福建闽清县西南昙口。明王应山 《闽都记》 卷29福清县: 昙口桥 “在县西宣政里瞿昙溪口。永乐九年知县朱毅重建,构亭其上。正统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重建”。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庆远府置庆远安抚司, 十六年改为庆远路, 大德元年(1297)改置庆远南丹安抚司,属湖广行省。治宜山县(今广西宜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宜州、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凤山
又名八测、八赤、八尺、八斥、北坼。即今江苏吴江市南二十里八坼镇。清徐崧、张大纯纂辑《百城烟水》卷4:“八坼塘自北来,至此向东而南,向西复南,俨似弓形。唐范传正治水劈河而直其路,斥土为二,故名八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