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州路
蒙古中统五年 (1264) 改淄州置,治所在淄川县 (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及博兴县西南部、高青、邹平两县东部地。至元二年 (1265) 改为淄莱路。
蒙古中统五年(1264年)升淄州置,治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等部分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名淄莱路。
蒙古中统五年 (1264) 改淄州置,治所在淄川县 (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及博兴县西南部、高青、邹平两县东部地。至元二年 (1265) 改为淄莱路。
蒙古中统五年(1264年)升淄州置,治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等部分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名淄莱路。
又名朝日坛。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日坛路东侧。明嘉靖九年(1530)建,为明、清帝王春分日祭大明神(太阳)之地。现为日坛公园。
一名三里堤。在今河南开封市。民国《续河南通志》卷7:护城堤“离(开封)府城三里,一名三里堤。西北接金村,绕城围抱,东南直抵苏村。盖前代筑以防水者。或云,因隋堤遗址,后被河水冲圯。明正统间,巡抚于谦因河
或译作咭利。 即今英国。 名见清陈伦炯 《海国闻见录》。清谢清高 《海录》: “英吉利国即红毛番,在佛郎机西南对海。”
在今贵州黔西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白玉洞“亦曰白玉岩,夷酋聚粮处。洞险恶,西近卧遮龙场”。
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南朝宋置,南齐置南襄城郡于此。《南齐书· 曹虎传》: 永明六年(488),“荒贼桓天生复引虏出据隔城,遣虎督数军讨之”。
即今江苏仪征市东朴席镇。明隆庆《仪真县志》卷3:朴树湾镇“在县东三十里”。
在今山东招远市北十五里。《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张画山“山高林茂,如张画然”。
金置,属合河县。在今山西兴县境。
东晋孝武帝侨置,侨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南朝宋移治均(今湖北丹江口市)。北周废。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治襄阳县(今襄樊市襄阳区)。属扬州。南朝宋改为实土,治义成县(今丹江口市)。辖境约当今湖
即今广西岑溪县东二十里归义镇。民国《岑溪县志》旧分乡地图:东归义乡有新墟。